29 2024-11

从“中国好人榜”上看到什么

王永娟

来源:
评论文编1

2024年11月12日,“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湖北十堰市举办。此次活动不仅是对道德模范的表彰,更是对社会正能量的一次集中展示。在这个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需要好人?怎样的人才算是好人?这些问题触及到社会的道德根基与价值取向,引发人们深入的思考。

社会对好人的需求源于对人类善良本性的普遍认同。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往往缺乏温暖和信任。这时,那些被认定为“好人”的人所展现出的诚信、同情、责任心等品质,就如同社会的黏合剂,增强了社群的凝聚力。例如,在“中国好人榜”上,“好儿媳”王秀杰21年不离不弃照料患病亲人,婆婆、丈夫、公公相继生病,她常年奔波于家庭、医院之间,照顾着家里每一个病人,兑现了对家人不离不弃的承诺,用爱撑起了一个家。她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也提醒我们,在困难面前,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好人”挺身而出,成为社会的支柱。

从更广的视角来看,好人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他们的行为激发了公众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崇拜,提升了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比如,那些无偿献血者、环保志愿者和慈善家,他们的无私奉献不仅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周围的人,促使社会风气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然而,做好人并非没有挑战。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好人”往往会面临各种考验和困难。例如,见义勇为的英雄可能会遭遇误解或指责,慈善家可能会被质疑动机。因此,我们需要这样的“好人榜”,来给予好人以认可、以鼓励、以回报,这不仅是对个体的肯定,更是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维护。

新时代需要好人,因为这些好人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他们承载着历史的传统美德,引导着现代社会的道德风尚。但做好人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它需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动中去践行。无论是帮助他人还是自我提升,每一个小小的善举都可能激发社会的正能量,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