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2024-04

让活力迸发的全民健身成为新风尚

王永娟

来源:
评论文编

截至2023年底,全国体育场地达459.2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9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37.2%……在日前召开的2024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一组组数据令人眼前一亮,反映出全民健身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效。(3月27日《人民日报》)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场地设施是广大群众开展运动健身活动的重要阵地,是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硬件,也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围绕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多措并举增加健身场地设施供给,2023年全国体育场地设施快速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持续增加,达到2.89平方米;健身步道达到37.1万公里,比2019年增长了107%,不断构建了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全民、服务全民、造福全民。

体育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健康是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随着健身设施便捷多样,且从“有”到“优”,全民健身“热辣滚烫”。你看:在江苏南京,“10分钟健身圈”让市民逐渐实现健身场地举步可及,健身步道、百姓健身房、灯光球场、体育公园、各类健身场地设施不仅给了居民丰富的健身选择,“互联网+健身”的体育惠民服务平台也让南京400余个惠民场馆常常爆满;在四川成都,数以千计的足球场分布于成都全域,街旁空间、楼顶空间、桥下空间、滨河空间、老旧厂房都被利用起来,为成都扩大体育场地设施打造家门口的运动空间;在浙江,得益于智慧体育建设,居民场地预约一键完成、进入场馆“刷脸”开门,“全民健身地图”支持线上查找、预订、支付、导航等功能,“健身去哪儿”有了更便捷的答案……可以说,大型场馆更加亲民,城市“金角银边”得到充分利用,“15分钟健身圈”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来得实实在在。

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让人高兴地看到,不仅在城市,在农村体育运动同样也倍受青睐。如安徽黄山,百姓身边的健身房,配备高端智能化有氧商用跑步机、健身车、划船器、力量扩胸训练器、引体向上助力器等专业健身器材,并能通过大数据平台实时反馈锻炼人群健身数据、实时指导科学健身,能够满足市民健身锻炼需求。更值得关注的是:群众赛事活动丰富多彩,如在过去的一年中,“村BA”“村超”“村排”“龙舟”等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火热出圈,更见证健康中国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据统计,2023年通过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上传的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达24.6万个,活动参与人数超7183万。正如网友留言所说:随着城乡场地设施便捷多样,赛事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有力推进了健康中国进程。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而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基石,也是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内在要求。正如中央所强调的:“从体育强国到健康中国,人民的健康、人民的体质、人民的幸福,都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期待各地进一步抓住当前体育强国建设和体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进一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把体育健身同人民健康结合起来,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让体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