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一抹亮黄色品牌标识在武夷路街角点亮,由帆书与上海市长宁区政府联合打造的“帆书武夷城市书房”正式向公众开放。这座占地200平方米的“文化会客厅”,以24小时自助借书亭、扫码听书墙等创新服务为载体,不仅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便捷的阅读空间,更通过“能读、能听、能聚”的多元场景,为城市文化生态建设注入新活力。
此次武夷路城市书房展现了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创新实践。24小时自助借书亭采用智能识别系统,内置3000余册精选图书,市民扫码即可免费借阅,夜间也能随时取还,破解了传统图书馆时间限制的痛点。近一周时间的试运营,数据显示书房日均接待读者超300人次,夜间使用率达37%,印证了数字化阅读服务对现代都市人群的强大吸引力。
生活节奏加快和信息日益碎片化,阅读空间也有了多样性。而长宁建成15分钟步行阅读圈,24小时“城市书房”人人可用,这是打造“国际精品城区”的重要文化拼图。此模式开创了文化惠民新范式:政府提供场地资源与政策支持,帆书发挥内容生产与用户运营优势,双方共同搭建起“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民受益”的良性机制。
为市民提供多处精神文化驿站,最大程度满足了市民的阅读需求,助力书香社会建设,“城市书房”不禁令人眼前一亮。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民付出艰苦努力。重视全民阅读,无论以何种方式体现出来,都值得推崇,就像长宁的“城市书房”。
客观地讲,愿意阅读的人数并没有质的突破。因此,采取一切有利于阅读的措施,使更多人养成阅读好习惯,就是当务之急。而打造“城市书房”,就是提高全民阅读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举属于“创新”,值得推崇。阅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只要有利于阅读就必须给予支持,其中就包括“城市书房”样板。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的思想、精神、智慧、动力等无穷。要想使我国成为阅读强国,必须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更多人爱书读书。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物质生活如何丰富,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永远是刚需。由此,让“城市书房”散发更多浓郁书香,创造有利于阅读的各种条件,就是为构建“书香社会”添砖加瓦。(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