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5-02

从“哪吒‘闹’到好莱坞”看到什么?

王永娟

来源:
评论文编1

《哪吒2》“闹”到了好莱坞!1月8日,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称《哪吒2》)在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TCL中国大剧院举行北美首映礼,吸引了数百名“哪吒”粉丝和部分中美两国电影界人士参与。该片将于14日在北美院线全面上映。好莱坞制片人罗伯特·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哪吒2》是大片级别的动画片,吸引了众多观众,表明近年来中国电影在“讲好故事”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海外流媒体引发"神仙打架"的惊叹,到《流浪地球2》在纽约时报广场循环播放的太空电梯,中国故事正在突破文化茧房,掀起全球性回响。

中国文化出海频频爆发“新物种”。我们看到,中国故事不再局限于功夫与灯笼的刻板印象。起点国际平台上,《诡秘之主》等网文让300万海外用户沉迷于东方奇幻宇宙;TikTok里,汉服博主用街舞混搭水袖,单条视频点击破亿;《原神》角色"云堇"一曲京剧唱段,在YouTube掀起二创风暴。这些"文化盲盒"以年轻化语态解构传统,让二十四节气成为全球网友的"电子榨菜",让修仙体系变成跨国青年的社交暗号。

而且,我们看到,“中国故事”的叙事逻辑在当代实现了“基因进化”。过往的文化输出常陷入符号堆砌的窠臼,如今的创作者学会了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情感。《深海》用粒子水墨技术包裹抑郁症救赎主题,《三体》以宇宙尺度探讨文明存续的哲学命题。这些作品不再刻意强调文化身份,而是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将"天人合一"解构为科技伦理的思辨。就像《哪吒》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本质上与《功夫熊猫》寻找自我的旅程异曲同工。

“中国故事”传播生态的范式也发生了转移,文化出海不再是单行道。阅文集团与迪士尼合作开发"星球大战"中国故事,《黑神话:悟空》实机演示引爆全球游戏圈,奈飞买下《赘婿》改编权——这些文化混血产物构建起新的对话场域。更值得关注的是"自来水传播"现象:《长月烬明》越南粉丝自发组织字幕组,《天官赐福》日文版靠同人创作反向输出。这种去中心化传播,正在重塑文化影响力的生成机制。

站在文明对话的十字路口,我们或许不必纠结"东方美学震撼好莱坞"的宏大叙事。当《封神》导演在路演中解释"中国人如何理解英雄",当网文作家与海外读者探讨"修真文明的社会结构",这些具体而微的文化碰撞,正在编织新的意义网络。文化出海的终极目标,不是让世界看中国,而是让世界通过中国故事看见自己——这或许才是中国叙事最深刻的转型。(闻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