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城市广场的蓝色灯光秀照亮夜空,特殊儿童画展前围满驻足者,社交媒体上"点亮蓝灯"的图标持续刷屏。这些温暖的场景,构成了世界自闭症日最动人的城市表情。当关注的目光从四面八方汇聚,我们既欣慰于社会文明的温度,更需要思考:当聚光灯熄灭后,如何让这份温暖成为照亮"星星的孩子"的恒久星光?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李紫微再次呼吁关注成年孤独症群体,并提交了一份《关于帮助成年自闭症患者融入社会的建议》。李紫微展示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在21世纪初有1300万孤独症患儿,其中14岁以上人群约为800万,远高于0-14岁儿童患者数量。
有关数据显示,自闭症儿童成年后的就业率不足5%,超过80%的家庭因长期照料陷入经济困境。有不少自闭症患者的父母表示,”不敢老,不敢死“,因为难以想象自己的孩子将来如何谋生,如何独自生活。对这些家庭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昙花一现的感动,而是能够帮助孩子融入社会、独立谋生的支撑体系。
令我们欣慰的是,社会各方面已经关注到了这一问题。今年的世界自闭症日,中国精协公布的宣传主题口号是:“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聚焦“落实”多部门共同印发的《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强调构建完善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这一主题不仅彰显了社会对孤独症群体的深切关注,更预示着我们将共同努力,从“救助”转向“赋能”,全面推进孤独症人士的成长与发展。
实际上,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已经在探索让孤独症群体融入社会的方式 深圳某科技公司为自闭症青年开设数据标注岗位,武汉建立全国首个大龄自闭症职业培训基地,上海试点"喘息服务"为照料者提供临时托管。这些创新实践揭示着破题的方向: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支持网络,需要政策制定者、教育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协同创新。
社会文明的刻度,体现在对最弱势群体的照护精度。蓝色灯光终将暗去,但心中的光应当长明。也许,当特殊教育向职业教育延伸,当公益岗位向市场岗位升级,当临时救助向制度保障转化,"授人以渔"才能真正实现。(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