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圣泉街道依托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走遍大街小巷、服务千家万户”的优势,组织其中政治素质好、思想觉悟高、代表性强的青年骨干力量,组建了一支100余人的“津新小哥”队伍,探索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的路径。(11月29日《工人日报》)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与挑战。“津新小哥”作为一种社会运行的润滑剂和黏合剂,有助于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小哥们原本和社会治理并不搭界,却通过制度创新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生力量。
有学者指出,“治理是制度与人的关系,它通过引导、协商、沟通、参与来达到治理目的,强调多元互动共治。”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今天,推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在良性互动中分担责任,从“单向管理”走向“合作共治”,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活力,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这一切,在“小哥成社会治理合伙人”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人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来到城市。伴随着社会变迁,由于劳动关系灵活化、工作内容多样化、工作方式弹性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越来越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既盼望着多挣钱,也渴望实现城市融入。“津新小哥”搭建了一个“抱团取暖”的平台,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被嵌入到社会网络之中,增强了他们对一座城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在普通人的劳动得到越来越多价值认同的今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需要更多的“温柔相待”。不论是“小哥驿站”,还是开展“我为小哥办实事”,抑或为新就业群体子女免费提供文具、电影票等,让劳动更有价值、让劳动者更有尊严不仅体现在各种政策举措的“制度补血”,也体现在商家和市民的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当中。一座城市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释放的善意和温暖,他们不仅接收得到,也会在无形之中缩减与城市的距离感与隔阂感。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经常走街串巷、登门入户,能够近距离了解开局民情民意;他们既是民生“温度计”,也是老百姓身边的“意见箱”,城市公共环境、秩序、服务等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存在哪些卫生死角、安全隐患,都可以通过“津新小哥”的民间触角了解和摸清这些问题,从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改善和优化。
从“外人”到“社会治理合伙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形成了“社会服务小哥、小哥反哺社会”的良性循环,实现服务和治理的“双向奔赴”。引导小哥们参与文明劝导、夜巡等志愿服务,激励小哥们兼任社区“网格员”、救助他人、见义勇为,当新就业群体成为新的“治理力量”和基层治理天然的“流动岗哨”,自然会提升他们的职业形象与社会认同。(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