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2025-02

开放包容,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王永娟

来源:
评论文编1

刚刚过去的首个“非遗版”春节,“来华体验中国年”,成为其中一道动人的风景。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日期间,我国共接待来自175个国家和地区的入境游客逾343万人次,同比增长6.2%。“开放包容”,让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看见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也让中国向全球展现真实、多元和活力满满的中国形象。对于我们的非遗文化来说,也需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来面对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追求。然而,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困境。要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开放包容,意味着打破固有思维,拥抱多元文化。 非遗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董”,它需要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近年来,一些非遗项目通过与现代艺术、时尚设计等领域的跨界合作,展现出全新的面貌。例如,苏绣与高级定制服装的结合,让传统技艺登上国际舞台;京剧与流行音乐的融合,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这些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只有打破文化壁垒,才能让非遗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开放包容,意味着创新表达方式,贴近现代生活。 非遗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博物馆和教科书里,它需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等手段,以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给公众。例如,一些非遗传承人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技艺,吸引了大量粉丝;一些地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馆。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拉近了非遗文化与公众的距离,也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

开放包容,意味着鼓励社会参与,汇聚各方力量。非遗传承不仅仅是传承人的责任,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要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投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非遗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企业要积极探索非遗文化的市场化路径,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产品。学校要将非遗文化纳入教育体系,培养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兴趣和认同。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形成非遗传承的强大合力。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新时代,我们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新的动力。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