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徐汇区枫林街道“天龙生活盒子”的“心愿墙”上,一张张写满居民期盼的小卡片,不仅承载着个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折射出基层治理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的深刻变革。这面墙,链接着社区资源的“超能力”,也激活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密码。
“我想要学水彩画”“希望增设健身器材”——这些看似微小的心愿,通过“心愿墙”汇聚成社区服务的“需求清单”。社区党支部以“健康街区·萤之光”微公益项目为抓手,动员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社群能人”接单,将居民从治理的“旁观者”转化为“参与者”。例如,75岁的陆阿姨重拾画笔的故事,正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生动写照。退休志愿者杨景德义务授课,青年大学生组成“爱心助教先枫队”,形成“银发”与“青春”交织的志愿服务生态。这种“点单—接单—供单”的闭环机制,让治理更精准、更温暖。
“心愿墙”不仅凝聚人心,更撬动资源。枫林街道通过“网格化+数字化”手段,将900余家商户纳入治理网络,形成“居民—达人—商户”联动的服务链条。例如,居民对文体课程的需求,可通过商户提供场地、企业赞助器材实现。这种“资源共生”模式,打破了社区治理的物理边界,构建起党建引领下“政府搭台、社会协同、群众受益”的生态圈。商户从“局外人”变为“合伙人”,治理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心愿墙”的背后,也是社区文化软实力的彰显。居民在实现个人愿望的同时,也通过志愿行动传递善意,形成“助人即助己”的价值认同。水彩课堂上,老人们不仅学习技艺,更在交流中构建情感共同体;青年志愿者在服务中收获社会责任感,形成代际互助的良性循环。这种文化浸润,让治理从“解决问题”升华为“凝聚共识”,成为文明社区的黏合剂。
“心愿墙”没有魔法,它的“超能力”源自对民意的尊重、对资源的整合、对共治的追求。在徐汇枫林街道,这面墙成为观察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窗口——它证明,真正的治理创新不在于技术的高深,而在于能否以人民为中心,激活每个人心中的“萤火”,汇聚成照亮社区文明的星河。(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