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2024-04

接受文明的洗礼,让清明节更“清明”

王永娟

来源:
评论文编

清明节期间,是一年中人们集中祭祀的时段。以往,人们大都选择在清明节前后到墓地缅怀先人。受疫情影响,近两年,人们在家以追思、网络祭扫等方式进行,即使条件允许的地方,也要预约和错峰出行,这是疫情防控的需要。

而即使不是为防控疫情的需要,我们也要培养文明过清明的习惯。由于某些旧有观念根深蒂固,虽然不少人已在祭祀活动中体现出了勤俭节约、明过清明节的风尚,不可否认的是,焚烧冥币的浓烟,震耳欲聋的鞭炮,乃至奢侈攀比之风,以及封建迷信思想,还是在一些地方很流行,既给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浪费钱财,又不利于文明社会的构建。

清明文化习俗需要传承,但切不可借此把节日搞得乌烟瘴气,没有底线地乱花钱.清明节必须突破形式束缚,体现出新时代风采。如今是新时代,而新时代就应该有新气象,一些习俗不再适应当代文明社会的需要,就必须给予抛弃,就像焚烧纸钱以及燃放烟花爆竹一样,需要与时俱进地加以抛弃。

值得注意的是,清明祭祀时还有很多不文明现象。互相攀比,讲究排场,过度焚烧祭品和燃放鞭炮等,这使祭祀出现庸俗化甚至恶俗化倾向,显然与文明背道而驰。因此,如何在清明祭祀活动中,既做到生态环境的“清洁”,又要做到人的“明净”,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不少国人在祭祀中显得并不是那么与时俱进,不少做法不符合文明要求。有人认为买祭品越多,越能体现对已故祖先或亲人的尊敬,可这是一种僵化思维,也是落伍甚至愚昧无知的表现,这种观念已经不合时宜,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因此,清明节祭祀中任何对环境、思想、风气等造成负面影响的旧习惯,必须得到纠正。

可见,让清明节祭祀更符合时代要求,养成更文明的祭祀习惯,不仅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人人应该有的遵循。烧纸烧香,不仅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既不文明还有可能引发火灾。而绿色祭祀等更新方式,无疑将减少污染和浪费,有利于环保,更应该提倡。由此,接受文明的洗礼,让清明节更“清明”,才是当代公民应有之举。(刘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