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2025-04

追思,也可以变成“创造”

王永娟

来源:
评论文编1

轮船缓缓行驶在长江水面,船舱内,一场简短庄重的告别仪式正在进行。约一个小时后轮船到达目的地,肃穆悠扬的乐声中,195位家属依序走向甲板,将逝者骨灰连同芬芳的花瓣一起撒入大海。

这是近日在横沙岛附近水域进行的一场海葬仪式。近年来,伴随各地早已普遍出台的生态安葬奖补支持政策,海葬、花坛葬、树葬等现代文明生态安葬,正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上海福寿园推出的"生命晶石"将骨灰转化为宝石,北京长青园的二维码墓碑让思念突破物理边界,元宇宙纪念馆则让追思成为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们看到,这些新型殡葬方式正重构着生命的空间叙事,慎终追远的形式正在经历千年未有的蜕变。但是,我们也看到,慎终追远的本质从未改变:那些在春日细雨中擦拭墓碑的手,与在虚拟空间点亮纪念蜡烛的手指,传递着同样的温度;祠堂里的袅袅青烟和云端纪念馆的数据流,承载着相同的情感重量。当生命记忆被转化为可触碰的晶体、可穿越的数据、可生长的树木,生死之间的藩篱正在消弭,记忆以更轻盈的方式栖居在生者的生活之中。

近些年来,年轻人的生死观在转变。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接受“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法,有数据显示,“生前契约”服务用户三年增长了230%,这些数据折射出当代人对生命本质认知的改变——比起物质载体的存续,更重要的是精神基因的传递。因此,今天的生命纪念也呈现出了新的维度——通过参与公益植树延续生命价值,借助数字技术保存记忆数据,用艺术创作转化情感能量。这些创新,让追思也变成了一种“创造”,让“慎终追远”连接起了过去与未来。

当纪念突破形式的桎梏,化作滋养生命的清泉,慎终追远便成为了连接生死、贯通古今的精神之桥,让每个生命的微光都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永恒闪烁。(闻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