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宛如一部部活着的史书,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从春节的阖家团圆到中秋的赏月拜月,从端午的龙舟竞渡到重阳的登高祈福,它们绘就了华夏大地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民俗也亟待移风易俗。
不可否认,部分传统民俗在当下暴露出诸多弊端。一些地区的婚丧嫁娶民俗,讲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彩礼高昂得令人咋舌,丧葬仪式繁琐冗长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攀比之风,让邻里乡亲之间原本纯粹的情谊沾染上了“铜臭”。另外,某些传统祭祀民俗,焚烧大量纸钱、祭品,既污染环境,又存在火灾隐患,与当下倡导的绿色环保、安全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摒弃传统民俗,相反,我们应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平衡点。一方面,深入挖掘传统民俗的内涵精髓,剥离其附着的陈规陋习。比如,传统婚礼中的拜堂成亲仪式,蕴含着对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美好祈愿,可保留并加以弘扬,而简化迎亲车队的奢华排场,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新人的未来规划或公益事业。另一方面,借助现代科技与创意,为传统民俗赋能。利用线上祭祀平台,让人们在缅怀先人的同时,避免环境污染与火灾风险;举办民俗文化节,通过数字化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吸引年轻人参与,让古老民俗焕发出新活力。
传统民俗是民族的根脉,移风易俗是时代的召唤。让我们以理性、包容的态度,为传统民俗注入时代“新风”,使其既能延续历史的温度,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供稿:中国文明网上海频道 作者:张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