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建设新时代的家风文化,市民修身系列活动向在沪生活、学习、工作的各类家庭,征集承载一代人精神或一个时代良好家风的“传家宝”,希望穿越历史烟云,带你感受不朽的传承。
投稿来源:静安区妇女联合会 费静兰家庭
在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居住着一位年过九旬的老军医——费静兰,她家的传家宝是在野战医院救治“最可爱的人”的功劳证。1950年10月,费静兰参加南京市抗美援朝医疗团赴辽宁锦州解放军第五野战医院工作,1951年2月参加国防建设入伍解放军长春第七野战医院工作,在部队受到通报表扬,并于1957年7月入党。
1951年6月3日,费静兰在参加抗美援朝医疗团工作时荣获贰小功的功劳证,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十六陆军医院颁发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开始时,费静兰正在南京某专科医校读书,那时她才20岁。到了部队后她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搬运伤残军人的残肢,那是她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血肉模糊的场景,她看到了低温冻伤、残肢断臂,以及生命的脆弱;也在接触伤病军人的过程中体味到战友情深,感受过视死如归。她仍深刻地记得听到牺牲战士的最后一句话,“我不活了,把机会留给其他的兄弟吧,假如我光荣了,请告诉我的父母,他们的儿子是为国际主义光荣的……”每每想起,费老便泪流满面。
医疗队的任务是协助野战医院建立正规的医疗制度,包括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还要“手把手”教、“一帮一”带,重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半年后,医疗队顺利完成了任务。费静兰亲身体会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管有多大困难,只要和群众一条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她说,“我过去读书多年,不知道人活着为什么,干什么。这次在革命大家庭里生活、工作、学习,逐步明白了活着的意义。我想留在部队,也做一名无产阶级战士。”
1953年1月8日,费静兰与战友合影,摄于长春(后排右起第三人为费静兰)
1951年7月,费静兰回到南京,被分配到南京市工人医院保健科。10月,华东军区革命委员会、南京市动员市民“参加国防建设”,她毅然报名参军。经过一个月的调查、政审,工人医院在五六百名职工中只批准了两个人,其中就有她。到了长春,费静兰被分配到第七野战医院第36队(分院)的病房当护理员。
费静兰在野战医院荣获三等功的立功证,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第十八陆军医院颁发
病房里住着很多烧伤、冻伤、枪伤的伤员。绝大多数是四肢伤,还有背部大面积烧伤的。费静兰护理过三名重症烧伤病人,他们背部烧伤达90%。为烧伤的伤员换药是一件既繁重又心细的活儿,换一次药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一个伤员换下的敷料,就是一大桶。伤员疼得额前脸上冒大汗珠子,但仍咬紧牙关,不说一个“疼”字,不时鼓励护理员们说“你们辛苦了”。
1950年底,费静兰和战友朱芸芝合影,摄于辽宁锦西第五野战医院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而费静兰夫妻和四个女儿全部都参军入伍,二女儿在支援唐山大地震时火线入党。1978年12月,费静兰退伍后致力于开展社区内的公益互助,她组织的一个妇女自助小组曾在1996年被市妇联评选为先进集体,她也被评为当年的“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这个项目延续至今40余载,至今依然定期开展活动。
在野战医院救治“最可爱的人”的功劳证,见证了志愿军舍身往死、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激励后辈传承英烈精神、永远跟党走。
“寻找传家宝”报名方式
征集对象:在沪生活、学习、工作的各类家庭
作品内容:1.反映家庭成员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的深厚情感;2.反映家庭成员(特别是父辈、祖辈)在建党百年历史中的动人瞬间;3.反映家庭成员在党的领导下越来越美好的生活图景;4.反映家庭成员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见证上海日新月异发展的切身感受。
应征途径:1.视频及简要介绍发送至邮箱wmb2021@163.com;2.若无法直接以视频形式报送,可将文字或照片线索,邮寄至“徐汇区高安路25号活动指导处收”,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