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2024-02

杨浦如何让年味成为“生活至味”?

来源:
上海文明编辑

猜谜、赏灯、吃汤圆,中国年的“压轴大戏”——元宵节即将来临。喜至庆来,年味,作为人生百味中最为浓郁、热闹的一味,不因春节的结束而消失,反而在日常生活中愈发回味绵长,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春回大地的讯息。

pic_001.jpg

“杨柳轻拂龙年瑞,浦江奔腾展宏图”,2024年杨浦区春联作品展上,这幅春联以“杨浦”二字藏头,表达了书法家对杨浦新年新气象的无限祝福。人民城市新实践,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新的一年,杨浦如何让“生活至味”更加红火、暖心?

文化与商业创新融合,年味越品越“上头”

几只老式黄铜壁灯、一台“有年头”的“黄包车”、一座“鸿翔时装店”的门头……龙年新春,市民徐女士与好友在旗袍展上“梦回老上海”,过了一个“怀旧年”。这场“一袭旗袍 一梦芳华”展览,由上海紫荆广场与上海纺织博物馆联合举办。徐女士与好友流连其中,和展出的旗袍、老物件留下了不少合影。“旗袍一直有它独特的风情,这里的每一件旗袍都有故事,让你能想象出穿着它们的人怎样讲话、怎样走路。来这里逛了一圈,不舍得走,实在是太美了!”徐女士说。

pic_005.png

说起上海女子的摇曳生姿,必定绕不开旗袍。承载着海派文化的海派旗袍,糅合了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和西方近代服饰文化,在《阮玲玉》《花样年华》等影视作品中火了一次又一次,不同材质、不同花色,“自带”不同风韵,彰显出敢于冲破束缚、追求独立的女性精神。

兼具中式平面剪裁的平直肩线和西式立体剪裁的胸省,腰部通过侧缝收紧,修身适体,丝质面料软糯轻薄……本次展览的“领衔主演”是两件落肩无袖印花旗袍。二者在花色上分别选择了黄底花型条纹和蓝底花叶纹,用色大胆,颇有夏日的轻快明亮之感,远远观之,仿佛微风拂面。

这两件是上世纪40年代海派旗袍的典型代表。旗袍的主人刘荣曾和姐姐刘庆曾出自名门,家族显赫。姐妹俩过去同在上海剧协工作,人称“大刘”“小刘”,她们的曾祖父是晚清重臣刘秉璋,祖父刘晦之是著名银行家、收藏家。

“以前不知道这些往事,现在不仅读到了她们的故事,还欣赏了刘荣曾穿过的服装,就好像目睹见证了她的一段生活。名门闺秀的日常,在我们眼前栩栩如生。”市民韩女士观展后感慨道。

在一件件旗袍中感知其主人的生活,读懂流转于岁月间的故事和记忆,年味、文化味越品越“上头”,过年的“后劲”将在元宵节进一步迸发。

一边是店员手上动作不停,一边是锅里热气蒸腾,香气四溢,2月20日中午,位于第一食品杨浦店三楼的七宝老街汤团店内已经忙活开了。

市民陈女士在附近吃午饭,逛到这里就忍不住买了两盒生汤团。“买了一盒豆沙馅的、一盒鲜肉馅的,家里人还是喜欢吃这种传统口味。七宝老街又是吃了很多年的老牌子,我们比较信赖。”

张存芳已经在店里包了5年汤团,经验丰富。她说,这几天门店10点开门,自己8点前就开始准备了,揉面团、制馅料,边包边煮边卖,从早忙到晚,已成习惯。“再过两天,生意还会更好。”

pic_006.jpg

当天,市民顾先生点了两只鲜肉汤团作为餐前点心,现场开吃。“元宵节快到了,我们上海人总要吃几个汤团,不吃就没有节日氛围。等下我还打算带点生的回去,这样家里也省得做了。”

“按往年惯例,正月十二到正月十五这几天的生意都会爆火,每天一大早,客人就要排到楼梯口,每人都买几十只。尤其在元宵节当日,我们好几个师傅一起上岗,凌晨2点就要来上班,一天营业额有好几万元。”张存芳笑着说。

pic_007.jpg

在第一食品一楼,七宝老街汤团店还摆了一个小推车,专门售卖生汤团,有芝麻馅、鲜肉馅两种,均为当日现制现售,方便市民采购。

“今年我们从2月10日起在楼下摆摊,因为元宵节前生意太好,所以延伸一个摊位。现在这个小推车的单日营业额在2000元到4000元不等,再过两天,就要翻倍了。元宵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大家都要吃汤团的。”营业员黄细红介绍。

pic_008.jpg

文化是城市的“流量入口”。电视剧《繁花》火爆荧屏,激发了市民对于“上海老辰光”的“追寻”。年味满满的文化“大餐”集聚人气,“怀旧消费”兴起,无疑是文化自信的一种“具象表现”。

2024年,杨浦促进文体旅商融合,坚持以文带旅、以体兴商、以商成文,促进“文化+商业”的融合创新,为探索新的演艺空间、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推动力,以“文化+”赋能转型升级,为更多市民群众提供多元文化服务,再以公共文化服务激活商圈新动能,促进文旅新消费在新的一年“龙腾虎跃”。

城区的变迁发展,在日益增强的文化认同中愈发“立体”起来

“杨柳轻拂龙年瑞,浦江奔腾展宏图”,春联以“杨浦”二字藏头,表达了书法家对杨浦新年新气象的无限祝福……在市民施女士看来,“没有春联就没有年味。”龙年新春,她在杨浦区文化馆的春联作品展上感受着浓浓的杨浦年味。“这里展示的春联都写得很好,涵盖了楷体、隶书、行书等多种字体,不同的书法家还有不同的风格,我尤其喜欢行书,笔锋有力、字体俊秀,让我大开眼界。”施女士说。

pic_009.jpg

杨浦区春联文化节发起于2002年,是杨浦群文活动的一张名片。22年的时间,杨浦的变迁、发展在书法家们的笔下铺展开来。

时过境迁,城市更新蓬勃开展,社区面貌日新月异。“怀旧风”吹到社区,化为居民对于青年时代或者童年的回味,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大排长龙的老式粮店、计划经济时代家家户户少不了的布票……长海路街道图书馆翔殷路馆的门前,老上海风情的主题展板在走廊里一字排开,“以前在粮店买米,我们每个去打米的人都要自备米袋,凭粮票排队称分量。等买好米,再吭哧吭哧扛回家。很辛苦,但也很快乐。现在看到这个展览,以前的记忆都回来了。”长海路社区居民陈女士表示。

pic_010.jpg

龙年新春,长海路街道图书馆举办了一场“探寻记忆乡愁 品味海派风情”——上海老物件与上海风情馆藏书籍主题展览,通过老物件、老照片、旧时藏书等,让居民们过一个老上海的怀旧年。

巴掌大的方盒磁带,老式印花毛巾、床单,数本记录着上海历史文化的书籍……图书馆内部,还有一场实物展正在进行,成为居民“走进”老上海的窗口。

pic_011.jpg

居民邢女士在一张地图前驻足良久,这是一张20世纪初的“上海县境全图”。图上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上海曾经的面貌,附注“黄浦潮候四时表”,列明黄浦江潮汐时辰以供参考。

邢女士是土生土长的“长海人”,在图书馆开启一场“怀旧之旅”,与老物件“亲密接触”,令她感触颇深:“儿时,脚下这片土地还叫做‘五角场乡’,大农田一片接着一片,谁能想到几十年来经济腾飞,乡村变城市、村民变居民,‘五角场乡’逐步发展为长海路街道。”

pic_012.jpg

上海,既是国际大都市,又是历史文化名城。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在此水乳交融,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

了解过去、读懂历史,才能更有底气地向着未来前行。“我们街道有近18万居民,人口构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当地村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的,所以他们对这里的乡土情结非常深厚。我们希望展示出上海人的老味道,吸引‘原住民’和新住户都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唤起‘原住民’对这片土地的记忆和乡愁,增强新住户对社区的认同感。”现场工作人员胡莉莉介绍。

“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住上了楼房,过上了美好的退休生活,身边的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以前简直不可想象。我们期盼在新的一年里,祖国更加繁荣昌盛。”邢女士说。

睦邻社区的“家之味”在更多居民的心里“蒸蒸日上”

年味,也能成为楼道自治的一抹亮色。

“下笔时,要注意字与字间隔均匀”“快看,我的‘笑口常开’写得好不好”……四平路街道九州公寓的小区活动室内,5位小朋友及其家长一人一张红色挂签,提笔挥毫,“心想事成”“年年有余”“吉祥如意”……一句句吉祥话在笔下“绽放”,饱含祝福与期许。

pic_013.jpg

然而,写书法只是第一步,布置、装点公共楼道才是“最终目标”。居民们纷纷将亲笔完成的红色挂签与双色圆球、橘红长龙等装饰物一起布置在白色环保树上。大家还用墙贴、红灯笼、中国结等,装点了整个入口大厅。

参加这样的社区活动,10岁的余于飞乐在其中,“新奇又好玩。我写了好几张书法,还帮忙挂中国结,感觉自己也为小区贡献了力量。现在楼道变得更美了,我很高兴!”

pic_014.jpg

九州公寓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占地面积小,仅有2幢居民楼,共180户居民。曾经,楼道内长期堆放杂物,环境脏乱不说,还存在安全隐患。为此,2019年起,鞍山一村第三居民区党总支在辖区开启楼道“微改造”,引导居民自治,不少楼道实现了华丽转身,不仅变得干净整洁,而且集多功能于一身。

pic_015.jpg

如今,公共楼道已经成了居民们的“睦邻客厅”,是邻里一家亲的温馨载体。“楼道漂亮了,我们进进出出看着,心里也开心!”一位参与活动的居民表示,“看大家这样忙前忙后,就感觉楼道也是我们家,邻居们就像家里人。”

楼道“微改造”的热忱中,年味绵延不绝,睦邻社区的“家之味”在更多居民的心里“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