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片花里,探寻万千世界的规律,从一片叶里,领悟生活的安然境界,中国诗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诗词中的文明”栏目,"生活智慧"篇,解读经典诗词中的生活智慧,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承中华文明智慧。
诗词中的文明——生活智慧篇
春 日
朱熹(宋)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 释
胜日:美好天气的日子。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今山东。
作者介绍
朱熹(宋):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等。谥文,又称朱文公。南宋著名理学家。孔孟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人尊之为“朱子”。
赏 析
春天的花团锦簇,用不着发现。因为你不管出不出门,都可以感受到春天来得轰轰烈烈。即使待在家中,总能闻到花香、听到鸟鸣。毕竟这炫彩夺目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但是多情的诗人是不会不出门的。不仅要出门,而且出门的目的只有一个——“寻芳”,就是找花。在晴朗的日子里去泗水边,踏青游春。映入眼帘的都是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景象。春风来到人间是很容易被识别的,因为它带来了万紫千红,迎来了一个满是希望的春天。人生也有春天,人生春天的姹紫嫣红,比大自然的色彩还要繁多。
这首诗被一些人当作哲理诗来解,认为诗人把儒家的圣人之道比作春风,把泗水比作孔门,意思是圣人之道能催发生机,能焕发新生的力量。更多的人把这首诗理解为一首正常的咏春之作,歌颂春天的美丽和妖娆。
《礼记·经解》有言:“温柔敦厚,《诗》教也。”诗词在提升人格、净化精神、成风化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浦东文明”公众号推出“诗词中的文明”栏目,分为“励志劝学、文明理念、生活智慧、人文精神、价值思想”五大篇章,通过发布相关经典诗词及注释,使青少年学生理解诗词,从中寻求意境、求得真理、习得思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内外得到进一步的弘扬与传承,在各类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活动中,促使青少年学生自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领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涵,争当新时代文明新风尚的倡导者、传播者、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