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杨浦区大桥街道有这样一个社区,曾经有一处被居民“遗忘的角落”——杂草丛生、设施破旧,是鲜有人问津的闲置空地。而如今,随着“文明生活秀 百姓大舞台”项目的推进,这里摇身一变,成为了人人可踏入、处处有温度的“社区微花园”。这里不仅是社区微治理的生动实践,更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幸福打卡地,让闲置空间在文明实践与民生服务的融合中焕发全新活力。
唤醒“沉睡角落” 微治理叩开居民心门
“以前这儿啊,荒得很,我们都没法走进来。”说起这片区域的往昔,社区老住户王阿姨直摇头。这片位于中王家宅居民区的空地,一度因缺乏管理沦为“被遗忘的角落”,不仅影响环境美观,更浪费了社区公共空间资源,更缺少了文明氛围的浸润。
改变,始于一次“微治理”的尝试。为进一步推动杨浦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建设,践行“创建为民”方案,根据区文明办、区创全办关于用好“文明生活秀”人民城市新舞台的指导意见,在提升小区居住品质、营造舒适和和谐的社区环境的基础上,着力厚植文明土壤、涵养文明新风,精准对接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休闲、健身需求,结合“如何让闲置空间活起来、文明氛围浓起来”的课题,凯阳公寓业委会以线上线下双投票的模式进行征询,收集到居民的集中诉求:“能不能建个小舞台,让我们退休老人也能露一手、秀特长?”“希望有片专属区域,既能开展合唱、舞蹈这些文体活动,又能让邻里们聚在一起热闹热闹!”居民们的热切期盼,成为闲置空间改造的“指南针”,也为“文明生活秀 百姓大舞台”项目落地埋下了伏笔。
从方案设计到施工落地,居民区坚持“居民主导、文明为核”:召开议事会让大家畅所欲言,邀请居民代表参与选材、配色,甚至连花园里的一条彩虹步道、一组彩色座椅,都是居民选出的“心头好”。这种“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微治理模式,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也为花园注入了最真挚的民生温度。


蝶变“幸福花园” 小空间承载大幸福
如今踏入这片社区微花园,仿佛走进了一幅鲜活的民生画卷:文明生活的舞台上,杨浦“文明生活秀 百姓大舞台”的墙绘格外醒目,色彩斑斓的图案勾勒出城市地标,也勾勒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托这一项目,花园里不仅有阅读角、聊天区、氧吧的惬意景致,更有常态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实践活动轮番上演,阿姨们在这里打拳、健身,孩子们在这里嬉笑玩耍,邻里间的互动交流让嬉笑与掌声交织,让这片空间既有“颜值”更有“内涵”,真正成为文明传递的阵地、居民共享的幸福舞台。
童趣与活力的天地里,彩虹步道蜿蜒穿梭在绿草绿树间,白色小栅栏围成的“安全区”,成了孩子们奔跑嬉戏的乐园。老人们则坐在彩色长椅上,晒着太阳、聊着家常,岁月静好的画面,正是社区幸福的缩影。
从荒草丛生到移步换景,这片微花园不仅“颜值”在线,更“功能”满满——它是文明传播的阵地,更是居民社交的客厅,真正实现了“小空间承载大文明、大幸福”。




微治理的启示 让每个角落都绽放民生光芒
这片社区微花园的蝶变,是杨浦“微治理”与文明创建深度融合的一个生动注脚。它证明:再小的空间,只要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以共建共治为路径,以文明实践为内核,就能焕发巨大活力。
在城市治理的“大命题”下,“微治理”是破题的关键,而文明实践则是赋能微治理的核心密码。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投入,却能通过“绣花般的精细”,把民生关切与文明培育落细落实。就像这片微花园,“文明生活秀 百姓大舞台”的落地让闲置空间变身文明阵地,它改造的是一个角落,温暖的是一方居民,凝聚的是社区共识。这便是微治理的魅力,也是民生实事与文明创建的深层意义——让每个社区角落都绽放光芒,让每个居民都能在家门口触摸到文明幸福的模样。
如果你也路过大桥街道的这片社区,不妨来这处微花园走走,看看它如何把“闲置角落”的遗憾,变成了“人人共享、文明共生”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