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刘嘉强来说,基层治理从书本走进现实,是从“校门口”开始的。国定支路睦邻街区——杨浦区文明街区之一,由城市更新、文明创建而来。新近成立的睦邻街区自我管理委员会,将各方力量汇聚一堂,打破隔阂,倾听民意。“街区建成,治理成效如何考量”是刘嘉强与伙伴们调研的课题。
从上财国定路校区步行到国定一居民区,不过五六分钟。学校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工支部书记曾纪茂把课堂挪进居民区,让学生们脚踏实地,学思践悟。而田野调查所得的数据,也将助力社区工作,破解难题。
“破圈”在杨浦区,不算新鲜事。这里,是上海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之一。居民区之外,14所各类高等院校,美团、B站等头部新兴产业汇聚交织,多元群体共同构成建设人民城市的主体力量。依托文明创建,杨浦构建起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空间资源破壁延展,下沉社区,以治理合力破难题,更拓展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覆盖面、影响力、渗透力,助力城区善治。今年,杨浦区共有10个区级、13个街镇级实事项目纳入全市文明城区创建实事项目清单。
放眼上海,文明创建实事工作下沉基层,将街镇项目纳入其中,统筹协调各方力量,让精神文明建设充分融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
国定支路街区,从一条交通纽带发展成承载“人人讲堂”“人人会客厅”“人人食堂”“智慧菜场”等公共需求的社区友好新空间。(采访对象供图)
1
破:应需求探索解题新路径
从工业区转型科技创新区,从产业迭代到空间更新,新涟漪也漾起新需求。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宋道雷全程参与了杨浦区以文明创建推动善治的探索与实践,他说,杨浦全力锚定“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这一关键,以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衡量标准,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实现路径,文明指数体现在城区建设的每处细节。
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业态在杨浦蓬勃发展,带来大量新就业群体。开鲁新村周边社区商业集中,集聚有20余家外卖网点。因势利导,这里建成上海首个、全国首批“骑手友好社区”,这也是今年杨浦街镇级创建为民实事项目之一。
居民区互联互通,小哥找不到路是常有的事儿。此前发布的“骑手社区友好地图”,除清晰标注出入口、楼号、充换电柜、卫生间等,还细致到每栋楼大门朝向等。这一友好地图将在殷行街道87个居民区全覆盖。
外卖小哥唐安华在上海打拼近10年,站稳脚跟,把老家一双儿女也接了过来。他唯独揪心孩子四五点钟放学的当口,这是他夫妇俩送餐最忙的时段,照应不到。
由此,居民区开出“袋鼠宝贝之家”,孩子们有了“量体裁衣”的课后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育儿困境得以缓解。小哥也乐意回报社区,成为活跃在城区大街小巷的文明骑兵。
在杨浦区,这些与群众新需求紧密合拍的项目还有很多。“项目的遴选标准,就是受益面较广、普惠性较强。由区文明办牵头,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各街道资源共享,合力破题。”
控江路隆昌路路口,非机动车通行量大。左转信号灯绿灯通行时,会出现机动车与左转非机动车“抢行”。文明创建联动多部门“解剖麻雀”——在路口设置非机动车专用信号灯,并在机动车绿灯亮起前10秒钟,让非机动车优先左转驶过路口,避免发生对冲。如今,路口车辆通行效率提高20%。
2
立:人民之力共谱“文明生活节”
杨浦区将文明创建视作“全民参与的城区善治行动”。
杨浦正打造的文明街区——国定支路,是条500余米的小巷,一头连着财大,另一头通到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区。该街区贯穿3个居民区,连着2所高校、大学路网红街,在多元主体参与下,从一条交通纽带发展成承载“人人讲堂”“人人会客厅”“人人食堂”“智慧菜场”等公共需求的社区友好新空间。
此前,国定一居民区嵌着一座小学,大门开在小区内,上下学高峰,上千名学生、家长和小区居民交叉进出,相互干扰。几经协商,各方将小区5号门辟为小学生专用通道,家长一律不进小区,在5号门外的国定支路上接送。从小学大门到5号门有100米距离,居民区组织党员志愿者、巡逻保安等共同护送,确保最后100米的安全。几个月下来,小区有序了,细致的护校工作也得到各方认可。
有居民家里面积不大,没有像样的客厅。结合文明创建,国定支路有了“人人会客厅”,下象棋的、练书法的,其乐融融,“百姓大舞台”还办起“文明嘉年华”。
三湘世纪花城小区居民辛岚,是景观设计师。她为小区内闲置“边角料”设计了改造方案,链接爱心企业资源,建成了融合立体有机蔬菜种植、绿色低碳、光伏发电、休闲赏绿等功能的生态园,还配置了5G信号、安全监控探头和智能夜间照明系统。
居民们听着音乐,沿着健身步道慢行,非常惬意;在家门口体验种植乐趣,亲近自然生态。这一幕幕,被居民们在舞台上生动演绎,亮相杨浦文明创建品牌活动“文明生活节”,全景式、沉浸式感受创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