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2024-12

青浦:水城叠合,文明如水流淌在身边

来源:
文汇

pic_001.jpg

蟠龙古镇,是上海首批“城中村”改造项目之一。结合文明创建、城市更新,古镇以古为新,在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和现代商业中找寻平衡点。(采访对象供图)

凌晨3点半,朱家角镇江南第一茶楼已经开张。结合文明创建,茶楼刚经历了一次保护性修缮,老茶客迫不及待赶来。

掌柜江虹蔚专程赶个早,为老人递上免费早茶。近来,她寻思着茶楼评书断档38年,不忍这门艺术被遗忘,又请来专业的评弹团,邀本地60岁以上老人免费观赏。

长街三里听曲,烟火千家吃茶。茶楼还开出“德润申城”新时代好榜样直播间,成为一扇具象的小窗口,透视文明的力量如何在这片热土流淌、传承。

居民、商铺、游客“三民”共处,生活、生产、生态共生的古镇,正联动各方,建设基层治理共同体,这也是今年青浦区文明城区创建实事项目之一。

青浦区,水城叠合,枕水而居。当下,以进博会、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等重大战略为牵引,水乡青浦结合文明创建,激活主体意识。“文明城区创建要实现的文明形态,是通过群众的文明自觉来体现的。”青浦区精神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通过调动市民群众的自发性、积极性、引领性,聚民意、汇民智,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文明像水一样,流淌在身边”。今年还有8个区级、12个街镇级实事项目纳入全市文明城区创建为民办实事清单。

放眼全市,正把文明城区创建和城市建设发展各项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坚持人性化治理,让基层群众感受城市温情,让文明创建获得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

尽精微

青浦区有“惠民桥”。因桥面建有木板栅,上盖砖瓦、翘角,既为民通行方便,又能歇脚避风雨,故得名。延续至当下,就是在文明创建中用心用情体察群众的意愿,主动站在群众角度换位思考,以“尽精微”提升文明创建效能。

“古镇哪些传统业态延续,都征求了我们居民的意见。”蟠龙古镇居民陈钢穿过青石板路的窄巷,他仍能通过街面房墙上的梭形墙钉认出老屋,这是当地特有的加固手段。如今,附近开出秤砣制作技艺传习馆,“称心如意”的美好寓意吸引熙攘的人群进出,非遗有了时尚表达。

蟠龙古镇,是上海首批“城中村”改造项目之一。结合文明创建、城市更新,古镇以古为新,在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和现代商业中找寻平衡点。古镇的新生,在陈钢看来着实新鲜,更坚定了他当年第一时间签约搬场,住进动迁安置房的选择。“繁荣的街巷,与我童年记忆里长辈口中的老街故事重叠了。”如今隔三岔五,陈钢带着老母亲“回家”看看。

蟠龙天地紧邻虹桥商务区,辐射长三角。眼下,日均客流7.6万人次,长三角区域市民游客拉着行李箱来“轻度假”,往来更为紧密。近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宣讲联盟成立,通过加强三地宣讲队伍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探索宣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为示范区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变则通

基层治理水平,折射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面对急难愁,唯有以“变则通”激活文明创建动能。

赵巷镇和睦村水街,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的“一镜到底”里,是小路蜿蜒曲折、小桥流水人家。茶空间、日料店、咖啡馆、周末集市等消费新场景与田园野趣相映成趣,处处蕴藏着人间烟火。

但乡村流量经济激活后,镜头外的居民也嘀咕:周末“网红店”多、排队多,宁静的生活呢?村里将文明创建融入基层治理,居民、商铺、游客共商“村居公约”,涵盖夜间噪声控制、环境卫生、安全等多个方面。90后姑娘穆典典去年4月在和睦村开了第一家餐饮店,在晚上10点之后大家都会约定俗成降低音量,“怕楼上的房东叔叔阿姨睡眠浅,影响休息”。这个月,她又开出分店,主打茶饮:“不久后网易也将搬来,人气更高。”

人流来了,停车成难题。和睦村也在想法子,盘活土地资源,开辟林下停车库,在不破坏土地性质的基础上,铺了草坪砖,日常由村民担任志愿者引导。

各村结合文明村镇创建,盘算出了一系列基层治理的好法子。如白鹤镇胜新村专门设置了一块“小白板”,把来访群众的需求与问题和为民办实事计划写在“小白板”上,由村干部认领,以最短的时间帮助群众解决难题,逐渐形成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白板认领制”,基层治理和文明创建双融双促双提升。

又如淀山湖畔的岑卜村,水系纵横,以皮划艇赛事为支柱产业。新村民人数占到了四分之一,老居民难免不适应。于是村委会发起各类精神文明项目,村上餐饮商铺等主动提议赞助,请村里老人来看戏,“给老人们图个乐子”。过年,胡子大叔私房菜馆请村里80岁以上老人吃年夜饭;重阳节,柿子树下面馆又端上一碗碗长寿面。

有意思的是,随着新村民的到来,新业态自然而然“生长”。村支书打趣,精神文明软实力支撑,村里以后好玩的会越来越多,说不定哪天就成了“水上巨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