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楼道堆着旧柜子、废纸箱,走路都得侧着身,现在敞亮多了!”家住徐汇区枫林街道东安苑的王师傅,最近总跟邻居夸赞楼道的变化。
楼道虽小,却是居民每天进出的必经之路。可在不少老旧小区,楼道堆物成了“老大难”——旧家具、废电器不仅占地方,还藏着火灾隐患。今年起,枫林街道靠着“民情快办”这一办法,把“等居民投诉”变成“主动找问题”,把“社区单打独斗”变成“大家一起上”,把“整治一阵风”变成“常年保整洁”,用小行动解决了大民生,让老旧楼道重新变得畅通又干净。
问题早发现,处置快一步
“以前楼道堆了旧家具,得等居民找到居委会,再协调处理,来回至少要两三天。现在网格员巡查时看见,当天就能启动处理。”东安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芦琴说,这就是“民情快办”带来的效率提升。
为了早点发现问题,枫林街道织了一张“线上+线下”的民情收集网。线下,188个网格覆盖了全街道5大街区、28个居民区,网格员每天带着“民情记录本”巡查,重点盯着楼道、消防通道这些地方,发现堆物就拍照记下来;党员楼组长守在自己负责的楼栋,居民志愿者看到乱堆的东西也会随手拍。线上更方便,居民进入“枫林民情快办”小程序,上传堆物照片、标好位置,信息就能自动送到对应的居民区和相关部门,真正实现“扫码反映,秒级接单”。
收到线索后,居民区1小时内会派网格员上门核实,并分情况处理:如果是居民临时放的快递、杂物,当场提醒当天清走;如果是老人舍不得扔的旧家具、废品,登记后第二天安排志愿者上门帮忙整理;如果是易燃物、建筑垃圾这类危险物品,立刻联系物业先清理,再找源头沟通。今年以来,通过这套办法,街道主动发现并处理了320多起楼道堆物问题,比往年居民投诉后再处理的时间缩短了40%。
多方齐发力,整治有温度
“张阿姨,这箱旧书您要是舍不得扔,我们帮您联系社区图书馆捐赠。”“李伯伯,这台旧电扇线路老化,放楼道里容易短路,我们找专业师傅帮您处理掉。”在医清居民区儿科大楼,社区干部、物业人员、党员志愿者组成的“攻坚小组”挨家挨户沟通,原本堆满杂物的楼道,半天就清出了通畅的通道。
楼道堆物整治,最难的是“既要守规矩,又要懂人心”——公共空间不能占是原则,但也得体谅居民“舍不得扔”的心情。枫林街道想出了“四方联动”的办法:居民区牵头定方案、上门沟通;物业出清运车和专业工具,负责集中清理;“楼道党员先锋队”带头清自家堆物,还帮着做邻居的思想工作;居民代表也能参与方案讨论,一起商量“哪些该清、怎么清”,大家达成共识才动手。
考虑到老人清理杂物不方便,枫林街道还联合辖区社会组织推出“温情服务”。可回收的旧衣物、书籍,联系公益机构上门收;还有用的家具,帮忙发二手转让信息;行动不便的老人,志愿者上门帮忙搬运、整理。今年7月,西木小区整治时,独居的赵阿姨因为舍不得旧衣柜,多次拒绝清理。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起想办法,不仅帮她把衣柜捐给了需要的家庭,后续还拍了照片给她看。
长效来守护,整洁不反弹
“以前楼道整治完没几天,杂物就又堆起来了。现在每周四有‘楼道清洁日’,邻里们一起动手打扫,谁还好意思乱堆东西呢?”居民陈女士的感受,源于街道推行的长效共管机制。
为了避免“整治—反弹—再整治”的循环,街道鼓励各居民区制定《楼道自治公约》,明确“三禁三倡”:禁止堆放杂物、禁止私拉电线、禁止堵塞消防通道;倡导定期清理、倡导公益捐赠、倡导共同监督,还把公约贴在楼道显眼的地方,提醒大家遵守。
“堆放空间”变成“共享空间”
枫林街道通过“文化浸润”让居民把楼道当成自己的家。整治后的楼道里,居民自发摆上绿植、贴上家风家训照片,把原本的“堆放空间”变成了“共享空间”;街道还举办“最美楼道”评选,对比整治前后的照片,让居民投票,让“整洁楼道”成了邻里间的“面子工程”;有时还会组织青少年开展“楼道美化小卫士”活动,让孩子带动家里人养成文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