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松江区积极响应市级部署,努力展现精神文明建设新气象新作为,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持续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文明城区 创建为民”实事项目落地见效。从城市肌理的微更新到文化惠民的深拓展,从精细化管理的科学探索到基层治理的温情实践,一系列实事项目正逐步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不断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共同勾勒出一幅以文明创建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的生动画卷。
一、以文化人,在多元融合中滋养城市精神品格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文明创建最深沉的力量。松江区在2025年度实事项目中,不仅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覆盖,更致力于挖掘深度与精度,通过打造“文旅+”新场景、传承红色基因与非遗文脉,为市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生动诠释城市精神品格。


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成为了连接邻里情感、提升区域活力的重要纽带。岳阳街道举办的第二十九届“茸城之夏”广场文艺晚会便是其中的缩影。作为一张历经二十九载的文化名片,该活动不仅汇聚了民乐、评弹、轻音乐等高水平演出,还创新融入了非遗体验与云品市集,让居民在家门口既能享受视听盛宴,又能体验糖画、蜡染等传统技艺,实现了“文化+消费”的双重惠民。新城集团依托国际赛事契机,联合属地政府举办“云间YOU品集”,通过“文旅搭台、工业唱戏”,将松江本土优质产品直观呈现给消费者。这种将知名时尚产品推介、文化体验与休闲娱乐有机结合的模式,不仅营造了丰富的消费场景,更让市民在互动中感受到了“松江制造”的魅力与城市文化的软实力。读不止书局通过举办“春读计划”、“艺术循环市集”等活动,打破了传统阅读边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市民的文明素养。


弘扬城市精神同样是文明创建的重要一环。方松街道国防教育展厅的落成提供了一个集约化、科技化的教育范本。该展厅虽仅70平方米却高效整合了习近平强军思想、红色基因传承、英模事迹等五大核心板块,并创新引入高科技VR互动体验设备,针对党员、青少年及社区居民开展精准化的主题活动强化了成年居民的忧患意识,成为基层国防教育的精品阵地。新桥镇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项目,通过“师带徒”模式,让江南丝竹、剪纸等非遗技艺薪火相传。新桥镇还搭建了从认知、体验到展示的全方位平台,让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亮丽风景。这些项目共同构建起松江区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服务体系,让文明之风在文化的滋养下愈发醇厚。


二、细处着手,在环境焕新中提升宜居生活品质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松江区在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和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坚持从细微处入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通过硬件改造与科学管理双轮驱动,将“问题清单”转化为群众的“满意清单”,让城市治理更有精度、更有温度。


公共设施的适老化、适幼化改造是体现城市温度的关键细节。城通公司实施的地铁站公厕提升项目,深刻洞察了老人起身难、儿童洗手难等“隐痛”,对9号线大学城站、佘山站等站点的公厕进行全面升级。从安装稳固助力扶手、紧急呼叫器,到设置儿童专用洗手踩凳、圆角防撞设计,每一处改造都彰显人性化关怀。这不仅是设施的更新,更是服务理念的升级,切实保障了特殊群体的如厕尊严与安全。


各类环境提升项目也在松江全区多点开花。从小昆山镇社区文明“微空间”提升,到广富林街道“缤纷文汇”街区焕新,再到永丰街道“丰邻花园”自治花园市民修身项目,松江区正通过一系列实打实的工程,重塑街区空间美学与功能品质。这些项目不仅改善了社区环境,更激发了区域活力,让优良的人居环境成为文明城区最直观的底色。
三、共治共享,在为民服务中传递基层治理温度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文明城区创建的落脚点。松江区通过整合行政资源、社会资源和群众力量,打造了一系列共治共享的治理品牌。无论是倡导文明养宠的新风尚,还是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流动阵地,亦或是推进移风易俗的乡村实践,都生动展现了“小切口”推动“大治理”的效能。


松江区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新模式,针对流浪猫管理这一社区治理顽疾,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实施社区流浪猫TNR项目,开创“部门支持+社区自治+公益参与”新路径,在多个街镇科学控制了流浪猫数量,有效缓解人猫矛盾,既解决经费与人力难题,又通过科普教育引导居民“以领养代替购买”,在改善社区环境的同时,体现了城市治理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宠爱有方”系列活动是今年松江区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头戏,该项目由区精神文明办联合公安分局、农业农村委共同推进。活动现场不仅邀请专业人员解读《养犬管理条例》、普及狂犬病防治与TNR知识,更引入了警犬互动、导盲犬体验、亲子涂鸦等趣味环节,让“牵绳铲屎”、“依法养犬”等枯燥法规变成了居民主动接受的“新时尚”。活动现场还提供犬证办理、疫苗接种“一站式”服务,设置磨刀、理发等便民摊位,极大提高了居民的参与热情,不仅有效化解了邻里间的养宠矛盾,更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构建了人宠和谐的社区生态。


松江区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新模式,针对流浪猫管理这一社区治理顽疾,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实施社区流浪猫TNR项目,开创“部门支持+社区自治+公益参与”新路径,在多个街镇科学控制了流浪猫数量,有效缓解人猫矛盾,既解决经费与人力难题,又通过科普教育引导居民“以领养代替购买”,在改善社区环境的同时,体现了城市治理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宠爱有方”系列活动是今年松江区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头戏,该项目由区精神文明办联合公安分局、农业农村委共同推进。活动现场不仅邀请专业人员解读《养犬管理条例》、普及狂犬病防治与TNR知识,更引入了警犬互动、导盲犬体验、亲子涂鸦等趣味环节,让“牵绳铲屎”、“依法养犬”等枯燥法规变成了居民主动接受的“新时尚”。活动现场还提供犬证办理、疫苗接种“一站式”服务,设置磨刀、理发等便民摊位,极大提高了居民的参与热情,不仅有效化解了邻里间的养宠矛盾,更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构建了人宠和谐的社区生态。


在广袤的农村大地,松江区因地制宜开展实事项目,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与基层治理协同共进。泖港镇“泖田铛铛车”便民服务项目是一道流动的文明风景线,针对农村老人多、出行不便的现状,志愿者们驾驶电动自行车,将磨刀、修伞、家电维修、健康义诊等“老行当”送到了田间地头。这辆“铛铛车”不仅是便民服务的载体,更是党的政策理论宣讲的“流动广播站”和社情民意的“收集箱”。志愿者们在服务中发现隐患、化解矛盾、宣传环保,构建了“同心圆”式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了群众需求在哪里,文明理念就延伸到哪里。新浜镇通过“移风易俗润民心”文艺巡演,探索出一条乡村文化治理的新路径,面对农村陈规陋习,依托“乡村茶馆课堂”志愿团队,用沪语乡音编排《好家风一定要传承好》等“土味”节目,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道理融入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中。这种“用身边事讲大道理”的方式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了村民心田,有效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让乡村振兴不仅有了“颜值”,更有了“魂”。


松江区“文明城区 创建为民” 实事项目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让文明建设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接下来,松江区将继续推动各项目落地见效,探索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持续完善长效工作机制,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精准施策,让文明之风吹遍松江的每一个角落,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新气象新作为中,书写人民城市建设的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