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静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能级,形成阵地全覆盖、队伍多元化、品牌特色化的格局,静安区文明办于2025年启动“静美‘实’尚”项目扶持工作,经广泛征集和评选,16个涵盖文明实践各领域的优质项目脱颖而出。本专栏将系列报道获扶持项目的培育实况,展示好经验、好做法,为全区文明实践工作提供借鉴,助力静安区文明实践迈向更高水平。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原本用来指导农事、反映气候和物候变化的二十四节气,似乎越来越“不准”了。很多人发现,以前到了某个节气该凉快了,现在却还是热得不行;而年轻一代对节气也越来越陌生。
为回应这个现实问题,爱芬环保在静安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2025年度静安区“静美'实’尚”扶持项目的指导下开展了“节气智慧+”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我们将走进多个精神文明实践站,开展一系列融趣味性与科普性于一体的主题活动,结合现代气候变化背景,普及节气知识、传承传统文化。
01 一堂节气课:带你重新认识“时间表”
7月7日正值小暑节气,我们的第一场活动在宝山路街道会铁居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彭浦新村街道三泉家园居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同步展开。
活动开场,一堂生动的节气讲堂,带领居民从时间的维度重新认识自然的秩序。
爱芬环保的讲师管琴(曾担任中华艺术宫特聘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师)和崔蔚(获碳资产管理应用(高级)证书)从“节气从哪来”讲起,讲解了中国古代如何划分节气,二十四节气如何成为古代社会总结气候与物候变化的智慧结晶。
接着,讲师重点讲了“小暑”——为什么叫“小”暑?按理说这时候还没到最热的时候,但现在的小暑却越来越像“大暑”。通过分析近年来上海小暑的气温数据,大家发现:原来不是节气不准了,而是节气时间发生了偏移。
“节气不是不准了,而是我们身处的气候在变。”一句话点明了传统节气面临的新挑战,也引发了大家对生活中气候变化的再思考。
令人深思的是,在活动当天,我们也观察到,一些参与活动的小朋友竟然不知道什么是“节气”。于是我们现场做了一个简单的互动调查:能够完整背出24节气的小朋友占比仅约16%,而其中多数也只是因为背过《节气歌》,并不了解节气背后的含义与作用。
这种知识的断裂,更凸显了我们项目的现实紧迫性与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02 一朵茉莉花:把节气“戴”在身上
除了讲座,还有节气习俗体验环节。
小暑时节,簪茉莉是一种传统习俗,尤其在南方地区比较常见。茉莉花在小暑期间盛开,花香浓郁,古人认为可以驱除浊气,因此用茉莉花簪发是一种夏日风俗,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爱芬环保的讲师和来自“环保之家”的学生志愿者们早早准备好盛开的茉莉花,引导居民动手制作节气饰品:茉莉花手串、项链、发饰……清香萦绕的手工体验,仿佛唤醒了城市生活中久违的“慢节奏”。
孩子们认真串花,老人则讲起小时候“戴茉莉避暑”的趣事,整个现场弥漫着清新的花香与温馨的互动氛围。
03 节气继续,行动不止
本次小暑活动是整个节气系列的首站,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走进更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带来多样化体验形式,结合科学讲解与在地文化,提升居民科学素养,激发居民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应对者”,推动低碳社区建设。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气候变化,也能从身边做起,比如节约能源、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成为绿色生活的参与者、推动者。
节气不只是老祖宗留下的老黄历,它也可以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灵感来源。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让节气重新“活”起来,变成居民参与环保、践行低碳的一次次小小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