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2022-09

【寻找“最”上海】最惠民:老城厢与新家园

来源:
东方日记本

pic_001.jpg

今天推出第三集

【最惠民】        

老城厢与新家园 

视频时长3分12秒

2022年7月,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工作全面收官成了很多市民关注的大新闻。为什么旧改对上海来说那么重要?为什么千千万万老城厢居民都盼着旧改?近日,体验人潘宗杰来到了著名的梦花街旧改地块,走近老城厢旧改居民的日常生活。

pic_002.png

今天,体验人潘宗杰将和我们一起走进老城厢与新家园。

老城厢:告别蜗居

梦花街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起柳江街,西至中华路,全长仅425米,已有110年历史,是典型的老城厢街区,被称为“一个鲜活存在着的上海旧市井"。

pic_003.jpg

走进这片区域,仿佛“穿越”到了一个久远的年代。这里环境杂乱不堪,房屋年久失修,空间狭小逼人,抬头口见错综复杂的电线和县挂在电线上万国旗一般的衣物。很多弄堂的宽度尚不足1米,两个人在弄堂单迎面走过,还要彼此稍微错身才能勉强通过,通往楼,居民家的楼梯陡峭狭窄,不仅没有扶手,还得侧身上下,非常不便。离开梦花街,来到建国东路67号地块(东)和68号地块,这里北邻新天地、东靠老西门,地处黄浦区核心地段,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后的成片二级旧里以下地块。

pic_004.jpg

这里有着一座20米高的废弃水塔,水塔下面意还搭出了3层小楼,不少人称住在里面的居民是"水塔人家"。往南走约100米,顺昌路560弄的3栋红鱼砖楼格外显眼,这里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旧址。程一发,陈秋草、万籁鸣,莫木,赵丹,朱屺瞻、李可染等著名艺术家,都曾求学于此。走在楼道里,依稀可见百年砖楼的原始结构。然而现在,昏暗的走廊里挂满了牛活杂物,房前屋后的一丁点儿空间,都被砌起了水池,灶台,逼仄的弄堂上方,横七竖八搭满了晾衣服的竹竿。

pic_005.jpg

2022年7月24日上午,建国东路67号地块(东)和68号地块二轮征询签约率双双突破96%,达到生效比例。这是上海城市建设史上的历史性时刻,标志着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地块旧改圆满收官,旧改居民们一朝梦员,陆续告别蜗居,搬入梦寐以求的新家园。

新家园:安居梦圆

pic_006.jpg

离开老城厢,我们来到闵行区浦锦街道世博家园六街坊。这里是上海最大的保障房社区之一。

进入小区,首先感受到的是开阔。空间宽敞,各类标识规范。小区绿化率高,满眼绿意盎然。儿童活动区、健身点、球场、书报栏等,为社区居民休闲、运动提供了好去处。无论是栽种玉兰的小道,还是铺满石头的健身步道,许多社区中的小巧思也悄悄提升了生活的品质。

pic_007.jpg

“进来看看!”世博家园六街坊居民张美珍热情邀请我们进屋。这是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有独立厨卫,窗明几净。“搬到这里之前,我们也是住老城厢的,现在这里房型好、环境好、风景好。”张阿姨住进新小区、新房子后,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她感到很满意:“空间更大了,住得很舒服。”

pic_008.jpg

“走走走,去我家里看看。”同小区居民鲁文俊热情地带领我们来到他家中。一进屋就被眼前宽敞明亮的开放式厨房所吸引,旁边还有一个宽约3米的大鱼缸。“我以前住在老卢湾。搬迁到这里之后,房子面积增加了90多平米,三代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房间。”鲁师傅兴奋地介绍:“我喜欢种种花,阳台这么大,也有机会发挥发挥了。”

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为加快保障性住房大型居住社区建设速度、加大建设及配套完善力度,实施了一系列保民生、保发展的重要举措,推进新一轮保障性住房大型居住社区建设,陆续建成六大保障性住房基地、九大大型居住社区等,让千千万万旧改居民梦圆新居。

从2013年以来,上海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596万平方米,惠及29万户居民。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在实现百姓“安居梦”的征程上,上海将不断奋进。

喜迎“二十大” 寻找“最”上海

上海新时代发展成就寻访体验报道

通过原创短视频及图文,以普通人的眼光去寻找、发现市民身边的“最”上海,从“微”视角生动展示新时代上海建设发展新成就、经济社会新飞跃,充分展现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打造人民城市典范,更好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