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2-10

【寻找“最”上海】最时尚:垃圾都去哪儿了

来源:
上海文明编辑

pic_001.jpg

今天推出第十四集【最时尚】垃圾都去哪了            

视频时长3分54秒

喝完奶茶,剩下的珍珠怎么办?

上海街头新升级的道路废物箱

可以完美解决分类“小白”的困扰~

pic_002.jpg

今天,跟着体验人胡晓君一起看看垃圾都去哪儿了吧~

一个精细化分类垃圾箱

上海街头,新一批升级改造完成的道路废物箱“开门迎客”。新版箱体在以往“干垃圾”和“可回收物”间增设了“食物残渣收集”,设计更时尚、分类更细致。同时,可回收物的投放口增加成3个,从上到下依次是扁平状的“废纸张”、圆形的“圆罐类”,方形的“其他可回收物”,文字说明简洁清晰,方便来往市民投放。目前,全市已完成道路废物箱投放口二次升级改造近2.2万组。

pic_003.jpg

高颜值、精细化的分类垃圾箱,不只出现在中心商圈、时尚地标和交通枢纽,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了上海各小区“标配”,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纯净度。2020年9月底,全市垃圾分类实现公共区域、居住区、单位、沿街商铺全区域全覆盖。《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三周年来,全市各区、各街镇全面创建成为示范区、示范街镇,社区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均保持在95%。

pic_004.jpg

在扮靓外观的同时,垃圾分类的“内卷”还延伸到了功能升级。如何从“标配”到“高配”,上海因地制宜开展了多种探索。宽度仅4、5米的高安路18弄考虑到弄堂狭窄的实际情况,为方便行人和过往车辆,减少不可避免的积水或异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将四分类垃圾桶“藏”进地下,只在清运时才让它们“乘坐电梯”抬升到地面。弄堂口值守的保安告诉我们,每天早晚两次会有负责清运的小型电瓶车负责短驳这些生活垃圾。

一处绿色生态环保基地

那么,上海每天数量庞大的生活垃圾运去了哪里?用来干嘛了?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寻找答案。目前,这里承担着整个上海市60%生活垃圾的处置任务。

pic_005.jpg

昔日的老港,在老百姓印象中只是一座脏乱臭的垃圾堆场;如今的基地,不但拥有全球最大垃圾焚烧厂、医废焚烧设施,全国最先进湿垃圾综合利用设施,还坐拥郊野公园般的生态苑。登上生态苑制高点愚公亭,远处的焚烧厂蒸汽袅袅,装卸码头抓斗忙碌,天鹅、白鹭在荷花池畔栖息。在这里,我们甚至偶遇了对生态环境极为敏感的梅花鹿……而眼前这一切,竟统统建设在生态修复后的垃圾填埋场之上!

pic_006.jpg

2017年10月,基地内一处废弃的机修车间被改建成绿色建筑——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这里是上海首座以生活垃圾为主题的科普展示馆,集科普环保知识、探索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宣传环保理念、展示“再生”艺术等功能于一体。“馆内约有50%的装饰利用再生材料制成,包括入口前用回收金属材料制作的雕塑、广场地面铺设的废料石材、前台顶上用回收水瓶制成的吊灯等。”科普馆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道。“分”只是源头,分出来的垃圾如何资源化利用,才是最终目的。十年间,老港生活垃圾处置资源化率从10%增至68%。

一座时尚环保理念之城

自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以来,上海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三年来,在广大市民群众共同努力下,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住建部每季度对全国46个试点城市垃圾分类考核排名中,上海始终保持第一。

pic_007.jpg

近年来,上海举全市之力开展“垃圾分类七进”活动,强化标志性区域及交通枢纽、地铁站点等窗口区域垃圾分类科普氛围营造,设立24个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近80万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推广绿色生态环保理念,让垃圾分类意识从“新时尚”逐步成为全上海人人践行的“好习惯”。2021年底,全市14.32万市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工作满意度评价活动中,93%以上的市民对垃圾分类给出“五星好评”。

pic_008.jpg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三周年

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5万余个

中转站198个、集散场15个

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基本形成

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已达40%

垃圾分类正为达成“双碳”战略目标加速


喜迎“二十大” 寻找“最”上海

上海新时代发展成就寻访体验报道

通过原创短视频及图文,以普通人的眼光去寻找、发现市民身边的“最”上海,从“微”视角生动展示新时代上海建设发展新成就、经济社会新飞跃,充分展现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打造人民城市典范,更好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