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2023-08

获评“最佳志愿服务社区”!这个街道都做了哪些事儿?

来源:
上海徐汇

徐汇区天平街道捧回了一项国家级荣誉!日前,2022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公布,天平街道获得“最佳志愿服务社区”称号。

汇集了宋庆龄故居、陈毅旧居、陶行知旧居、田汉寓所、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旧址、新四军驻上海办事处旧址等近20处红色经典地标的天平街道,将街区深厚的人文底蕴与红色基因融合,志愿服务蔚然成风,新时代文明实践遍地开花。

2012年起,天平街道联合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国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170余家区域单位成立“文明天平同创共建联盟”。十余年来,共开展700余场志愿服务活动,服务1.2万余人次,覆盖4万余居民,捐助物资138万元。街道以“红蕴天平”党建品牌为引领,促进志愿服务从“单打独斗”到“联盟作战”转变,实现了文明践行和基层治理的统筹发展。

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一颗爱的种子

天平街道辖区内教育体量较大,拥有大中小幼学校20余所。自2014年起,为使2.68平方公里的社区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德育工作大平台,传承志愿精神,厚植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天平街道与上海社科院文明办等合作开展“天平德育圈”项目,以“红色建筑和榜样人物”为载体,以“寻访和践行”为途径,组织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深入社区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逐步打通了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横向联系。

pic_001.jpg

天平街道牵手辖区内的社会组织上海秋海堂文化艺术中心,走进德育圈校园,开展书法特色的公益和志愿服务,成为具有全社会影响的美育德育品牌。上海秋海堂文化艺术中心创办人徐宏斌是一位德艺双馨的青年书法家,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上海市优秀志愿者。设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秋海堂刘小晴艺术专项基金,用于扶贫云南省红河州,致力于帮困助学和支持书法教育事业;连续三届发起高安路第一小学“秋海堂杯”青少年书法展,学生获奖作品和上海书画名家作品一同在线义卖,先后资助红河州中巧小学修建了操场和食堂、资助元阳高级中学奖学金。

根据学生不同学龄、学段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上的发展规律,分别设计涉及幼儿园小朋友的启蒙教育、小学学生的习惯养成、初中学生的互动讨论、高中学生的寻访践行为重点的德育实践活动。在社区构建起一体化德育体系,推进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让社区德育实践活动不间断,让学生身影在社区常显现。

pic_002.jpg

“天平德育圈”是探索未成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有效载体,学生喜爱,社会认可。近年来,随着学区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德育圈”逐步吸纳了徐汇中学“少年中国梦孵化基地”、钱学森图书馆等一批徐汇优质教育资源,“德育圈”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不断扩大,成为立足天平、辐射徐汇全区、引领“立德树人”风尚的德育品牌。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实践站(点)等阵地,天平街道培育1.5万余名天平志愿者,组建40支志愿服务队,其中居民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队伍“宝怡乐”十几年如一日地为居民提供温情式志愿服务。

pic_003.png

永嘉路492弄“嘉园”,楼上是人才公寓,底层则是按“社区会客厅”理念打造的公共空间。除了区域单位的青年人才常态化在这里聚集活动,太原居民区的“宝怡乐”志愿服务团队经常活跃在这里。“宝怡乐”团队,从最开始的粽子、汤圆、饺子,到肉圆、绿豆汤、八宝粥、排骨面,还有人气火爆的烧麦,十多年来,这些充满爱心的上海阿姨们的看家菜单上,既保留经典,又不断出新。烧麦、蛋挞、蛋糕、月饼……无论是看望老人,还是慰问外来务工者,用心准备的舌尖美味总是充满了上海温度和邻里亲情。

pic_004.jpg

乌鲁木齐南路66号的“66梧桐院”,是天平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披上围裙,在“红马甲”志愿者的咔嚓声里,灰白头发的阿姨爷叔们,不一会儿就换了模样,发式清爽了,笑容更靓了。在“66梧桐院”里,来自区域内特色单位的党员、志愿服务团队成员,为社区居民开展“弄堂辰光”便民服务。

pic_005.jpg

天平街道陕西居民区党群服务站550弄堂·邻里汇,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屋里厢”。天平街道着力打造家门口文明实践站,惠民生,暖民心。一楼食堂内,靠墙一侧专门定制了悬空书桌,同时配备了护眼台灯和插座,摇身一变成为书房,孩子们做功课、吃晚餐一气呵成,家长省心省力省时间。围绕居民的小修小补等需求设置的裁缝、磨刀、手机贴膜、小家电维修等便民服务项目,看似零零碎碎不起眼,又实实在在受到居民的欢迎。

近年来,天平街道持续擦亮“红蕴天平”党建品牌,以“联盟赋能矩阵、多元关爱矩阵、达人助力矩阵”等为支点,推出“红蕴民生服务矩阵”,辖区首批100多家单位参与为“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提供让利优惠等公益服务,涵盖餐饮、健康、生活等多样服务为一体,努力让区域化党建、服务民生、创新治理等工作更富成效。

护绿使者守护最美风貌记忆

天平社区内有157株古树名木,辖区面积仅2.68平方公里的天平街道聚集了全市近10%的古树名木,是当之无愧的上海中心城区街镇“古树密度之最”,不久前天平街道还获评了“上海市绿化工作先进集体”。

宋庆龄故居里的百年香樟,岳阳路中科院里的古厚壳树,犹太医院旧址、如今的五官科医院里金黄的银杏,还有上海图书馆的雪松、衡山路上的悬铃木等,在古树名木护绿使者的笔下,汇成了一本薄薄的家园小册子——《天平古树名木知识读本》。翻开读本,天平古树名木的照片、绘画和文字介绍映入眼帘。简洁的绘画线条、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了每一株古树的容貌特征和历史背景。

pic_006.jpg

在区教育局等多方支持下,天平街道社区学校打造“人文天平古树名木”志愿服务项目,以“古树名木保护”为主题,打造了一套特色课程,并逐渐吸引园艺班、摄影班、国画班、朗诵班、视频编辑班、电脑智能班等多个班级的近三百位学员参与其中。

社区学校的学员以老年居民为主,已年至古稀的国画班学员屠新建不禁感慨,幼年时上学、长大后上班、老了散步,每天都会从树下走过,也不觉得它们和普通树木有什么两样。“直到这几年,跟着社区学校的老师、同学一起探访古树,我才知道这条我走了一辈子的衡山路,其实被很多人称为‘上海古树名木第一街’。” 每当想到这些留下自己童年记忆的梧桐树同样是历史的“见证者”,屠新建的自豪感就溢于言表:“能在这里土生土长,真的很幸福。所以我也要尽我所能保护好这些古树名木,把它们的故事讲给晚辈听。”

pic_007.jpg

如今“大手牵小手、携手护古树”的画面,成了天平常见的风景,也是天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品牌项目。每逢周末或寒暑假,社区学校时常组织学员、居民、中小学生一同走近古树名木,了解背后的故事。这些古树名木,在代代相传的守护中,也生机盎然地见证和记录着一段段故事。

名家助力共享美好社区生活

梧桐深处,不仅有烟火气,更有品质追求。2007年,天平街道独创“名家坊”志愿服务品牌,激活区域名家资源,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文化志愿服务。周小燕、秦怡、陆春龄、尚长荣等众多名人名家主动加入,他们亲临社区舞台、行走于百姓间,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文化自信根植于老百姓内心,引导社区居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16年来,41位“坊”间名家举办了演出、讲座、辅导活动近500场,用实际行动为社区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pic_008.png

为了让高雅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壮大,街道又成立了“名家坊+”公益文化联盟,成员由“名家坊”名家所在单位及牵线引入的各类文化院团、场馆、公益文化组织和企业组成,以项目化的形式,为区域单位职工及居民、学生提供公益讲座、文化辅导、文艺演出、原创戏剧等服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社区生活与文化艺术的有机融合。此外,联盟成员单位还成为社区文化志愿服务基地,为培育社区学生和居民的公益精神提供有效载体。

pic_009.png

今年7月6日,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首位女天文台台长叶叔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中国女子射击运动员、奥运冠军、悉尼奥运会首金获得者陶璐娜等6位科技、体育领域的名人大咖们加入名家坊。

pic_010.jpg

未来,“名家坊”也将继续以“名家坊+”公益联盟为载体,在满足居民多元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名人名家的引领作用,以丰富的名家资源提升社区软实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红色基因浓郁、人文底蕴深厚、区域资源丰富是天平街道的优势。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实现德育美育双向赋能,天平街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实践站(点)等阵地,架构“红蕴天平·弄堂辰光”便民服务体系,打造保基本和高品质并举的志愿服务供给体系,推动实现志愿服务供给与社会发展需求、群众需求精准匹配,体现天平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