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2023-11

“沪上志愿坊”大家谈 | 数字化带来的文明实践新趋势新模式

来源:
上海文明编辑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上海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市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沪上志愿坊”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基层驻点行动,在全市建设一批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基层观察点,成立一支汇聚全国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领域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队伍,举办一系列主题沙龙,形成一批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范例。

本期,我们将推出上海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盛雪锋的文章《浅谈数字化带来的文明实践新趋势和新模式》的文章。

pic_001.jpg

数字化是当前时代发展的重要潮流。这种新潮流和新趋势同时也在逐渐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数字时代的文明实践载体和方式方法相较于传统模式,将形成新的趋势、产生新的影响,甚至将成为我们推动文明实践工作的一种新常态,必须体系化的对这种新趋势进行思考。

数字化和智能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席卷而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由此面临新的需求。从2021年开始,上海推出了全面推进城市化转型的战略,明确提出要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从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等全面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三年来,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很多成果,如在治理领域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在生活领域的智能交通、便捷就医等,“指尖上的生活”几乎可以涵盖市民所有的生活所需。但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是把“双刃剑”。很多特殊人群,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在面对数字化的时候,却往往遭遇困境。这种困境,也就是“数字鸿沟”,从文明实践的角度去审视的话,就必须考虑如何来满足数字时代的多人群多维度需求,这将是社会发展,尤其是人民城市建设的一道必答题。

pic_002.jpg

在数字化时代,拓展文明实践内涵应注重从城市生活和治理的数字化转型角度切入,必须要和数字时代产生的新问题、人民群众新的生活方式充分对接和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学习宣传理论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观、创新开展文明创建、大力弘扬时代新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等六大任务,但归根结底,其工作核心必须是人。

当前是老龄化和数字化交杂发展的典型时期,上海的老龄化程度和数字化程度都在持续上升。由此而带来的面向老年人群体的文明实践工作必然绕不开“数字化”问题。例如,今年以来,我们在马路边可以看到很多新的红色公话亭,这是上海电信推出的“Hello老友亭”,老年人可以免费打电话、一键叫车,把便捷化的数字服务带到老年人身边。这两个案例,我们认为都是数字时代文明实践新趋势和新模式的一个有益探索和实践。

pic_003.jpg

人与人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支撑非常重要,数字化浪潮下“数字反哺”模式应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待探索的主要方向。我们一直倡导,数字时代必须践行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数字反哺”。

所谓“数字反哺”,就是年轻人像动物一样学会去反哺老年人,只不过这种“反哺”的“食物”是数字化技能和服务。要倡导更多的年轻人通过志愿服务、利用业余时间,为爷爷奶奶辈的老年人提供数字化培训,教他们如何更好的使用智能产品。推动“数字反哺”模式覆盖全市150多个微站点,融入“15分钟文明实践圈”。把数字化为老服务的站点放到运营商、银行网点、图书馆等,给老年人提供不同等级、不同内容、不同深度的服务,依托目前已在全市组建的“信息助力员”数字助老志愿者队伍,去帮助数字化浪潮面前存在“不敢用、不会用、不愿用”心态的老年人群体,并形成了面向老年人开展数字化服务的志愿服务知识体系和培训体系。

pic_004.jpg

数字时代的文明实践内涵和数字时代“人的发展”也密不可分。上海确定了“五个人人”的城市努力方向,其中有一项就是“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帮助人更好发展、创造价值、实现自我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应有之义,数字化也为人的发展带来新可能。在促进残疾人就业中,我们已经看到,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获得工作,更好地从事他们的职业。如,风靡上海的熊爪咖啡,就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了“莹莹手环”和“天佑之眼”,帮助聋哑人和盲人更好地加入到咖啡师这个职业中。

同样,在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提升个人政治素养等方面,我们也看到了数字化带来的变革。中共一大纪念馆发布元宇宙应用场景“数字一大-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拓展红色纪念馆服务外延,形成人与物穿越山海、实与虚跨越时空,线上线下融合共生的红色文化体验讲述平台。

pic_005.jpg

数字化对社会文明规范也提出挑战,数字化的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出现。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这是数字时代下,我国保护个人信息的专门性法律。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们还将不断碰到更多数字化带来的挑战,这些挑战光靠志愿者、光靠道德约束可能不够,需要逐步上升到数字时代的规则层面,变成权益保障的制度。比如,如何制定面向特殊人群的数字化的保护制度,如何从法律上去避免“数字鸿沟”,保障“数字普惠”,不要让这些特殊人群在数字时代丧失了原本可以享受到的公共普惠服务。因此,未来在开展文明实践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关注数字化大趋势下带来的新的法律法规要求。

总之,在数字时代推进文明实践工作,需要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融合、在实践中凝练,要在拥抱数字化的同时,正视数字化带来的积极和非积极变化,逐步构建起具有数字时代特色的文明实践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