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剑英今年57岁,是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总裁。下海创业前,他是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一名军医。如果没有多年前的那个抉择,也许此时的他仍是一名耕耘杏林的医生。
故事要从吴剑英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说起。作为一名临床医学硕士,他在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担任普外科医生十余年,长期奋战在外科手术的手术台上。
回忆起那段岁月,吴剑英说:“要做普外科,一定要做肝移植。”在他看来,做外科医生,就是要不断创新、挑战高难度,而他所在的腹部外科,最复杂的手术就是肝移植。
当时,肝移植在国内还处在早期阶段,吴剑英和同事们一道摸索,一步步前进,参与完成了国内首例成功的儿童肝移植手术。手术成功后,患者不但成为国内肝移植后存活时间最长的人,之后还成功生育了一个孩子,这让吴剑英甚感欣慰,他至今都记得那次手术的细节和病患的姓名。
然而,就是因为身居医疗诊治一线,吴剑英在与病人和家属面对面的接触中,目睹了太多无奈。
当时,由于技术壁垒等因素,国内许多生物医用材料长期被国外产品所垄断,深受“卡脖子”之苦。这让吴剑英萌发了创业的想法:“为何不自己创业,开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助力中国本土生物医药产业?如果能从源头上解决难题,也许就能造福更多有需求的人了。”
那时正是20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上海,下海创业之风盛行。
“扎根医疗岗位,也许能救治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患者,可个人能力毕竟有限;如果能从源头上解决难题,也许就能造福一群又一群有需求的人了。”1999年,35岁的吴剑英抱着这样的想法,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下海从商。
医院里有些同事不理解,诧异地问他:“吴医生,你就这么放弃‘铁饭碗’了吗?下海了可要从头做起啊!”
吴剑英笑着回答:“什么时候出发都不晚,就怕不敢出发,不敢坚持走下去。”
那时候的吴剑英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居然能一路带领企业扭亏为盈、上市敲钟,把一家亏损企业打造成市值百亿的上市公司。
刚下海的八年间,他从人人尊敬的三甲医院大外科医生,变成了推广产品的医药代表、医药公司产品经理、项目管理人和企业管理人。
“我1999年开始做医药代表时,每个月基本工资1200元,当时我每月还要还1500元的房贷。”吴剑英坦言道,从三甲医院辞职“下海”,大大小小的挑战接踵而至。不过,军人出身的他决不轻言放弃,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拓展市场。在从未涉足的领域中,吴剑英摸爬滚打,逐渐在市场浪潮中摸清了门路,学会了管理,也为他后来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2007年7月1日,吴剑英正式到昊海生科报到,开启了进军医用生物材料的创新创业征程,立志“振兴中国医用生物材料产业”。
创业伊始,吴剑英把目光放到了并购整合多家濒临破产的生物医药企业上。他和团队在投资人的支持下,分别完成了华源生命松江生物药厂、上海建华精细以及上海其胜生物三家企业的并购,这三家企业都是上海研发、生产并销售医用透明质酸钠的老牌企业。
至此,三家原是竞争对手的企业走进了一家门,组成了今天昊海生科的雏形。在吴剑英看来,“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在与国外企业竞争中形成战略优势”。
“松江生物药厂当时快破产,只有50亩地,几个药的生产车间GMP证书过期了,药品注册证即将过期。当时决定背水一战,不成功便成仁。”吴剑英回忆说,“三个厂都不大,怎么发展?我们就整合产品线,首先明确了产品的发展方向,完成生产车间GMP建设为首要任务。”
这数场并购,可谓是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当时吴剑英直接卖掉了手头上的2套房子用于前期投资。不过吴剑英是有远见的,救活的两个产品后来成了昊海生科的“法宝”,即医用透明质酸钠和外用人表皮生长因子。
在吴剑英看来,药厂能生产透明质酸钠,却不善于销售,而人表皮生长因子在全球市场都面临着生产成本高、无法量产的问题。因此,吴剑英从销售入手,挨家医院谈合作,打开了销路。第二年,合并后的公司便扭亏为盈。
说起那段经历,吴剑英津津乐道,他至今还记得财务报表中的数据:“第二年营利就达到1800万元,第三年3800万,第四年5500万,第五年8300万。”
为了替中国医疗产业争一口气,创业过程中,吴剑英把生物医用材料的国产化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比如眼科中的人工晶状体产品,这是一种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特殊透镜,只有通过它,白内障患者才能看清周围景物。但是在当时,国内中高端及高端人工晶状体产品市场被进口产品垄断,一片进口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就要卖15000到30000元,让国内诸多患者望而却步。
为了打破中高端到高端人工晶状体产品进口垄断,昊海生科2015年在香港上市后,吴剑英与团队通过一系列境内外并购,实现了该行业从原料制备、光学设计、创新工艺研发到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市场营销的全产业链布局,并通过品牌整合提高了中国人工晶状体产业集中度。
2021年,昊海生科旗下人工晶状体销量达到约100万片,为全球第七大人工晶体生产商。更为重要的是,国产人工晶状体根据不同功能,其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同时也影响了进口产品的价格。与此同时,昊海生科还是在继续加大创新型高端人工晶状体的研发投入。
可以说,国产化替代和价格的下降,吴剑英功不可没,他说:“我们民营企业出现的意义,就是要使得外资控制中国‘命脉’的机会越来越少。引领行业发展,才是上海企业应该要走的路。”
不过吴剑英不满足于此。“买了大闸蟹,就要买醋和配菜,螃蟹吃不完,那就要买个冰箱保鲜。”他打了个比方,又把目光瞄向了产业链的配套,“上下游的配套,以及产品组合的协同,这样才能形成综合解决方案,实现价值链的升值。”
凭借着扎实的临床外科专业功底、多年医药产业发展经验和敏锐的商业嗅觉,吴剑英带领昊海生科通过并购收购业内多家优质企业,在对公司产品线进行专业化的产品建设和推广中,形成了眼科、医美、骨科和外科四大细分医疗领域丰富的产品线,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最短五年,最长十年,这是昊海生科的创新项目从研发到量产的时间。吴剑英说:“做企业要耐得住寂寞,因为每一个新产品的研发过程都是十分漫长的。”
昊海生科旗下有一款人表皮生长因子产品(rhEGF),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相关科技领域诞生了两个诺贝尔奖。“产品力来自科技力,毛利怎么维持,靠的是不断创新。”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成功转型的企业家,吴剑英坚持“临床引领科研”的产品建设理念,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实现了临床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创立昊海生科伊始,他就引进了该产品的中国原研团队——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甘人宝教授技术团队,在资金最紧张的时候,也坚定重新投建这个“国家一类新药”产品的生产车间。经过十多年的坚持不懈,该产品最终成功列入国家乙类医保目录,2021年其销售额超过一个亿。
截至2021年12月,昊海生科产品及技术累计获得各项专利311件,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92件、核心专利45件、国际发明专利13件。2020年,昊海生科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已接近10%,公司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可见一斑。
饮水思源,吴剑英将这些年来企业成功的关键归结到了创业环境上,他说:“上海的创业环境非常好,对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创业予以了很大的支持,特别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松江区委、区政府的很大帮助。我们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昊海发展成为市值过千亿的中国生物材料领域领军企业,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供稿: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王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