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征文展示

第二章 精神传承 固本培元——哪里需要哪里去

发表时间:2023-04-14

集结号

3月31日凌晨1点多,市委宣传部接市级机关工委紧急通知,需尽快组建一支机动力量,用于支援抗疫一线。对于部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王福美同志而言,这是一个不眠之夜。在她的积极协调下,早晨7时36分,部机关党委发出紧急动员令,招募抗疫突击队队员,条件非常严格:50岁以下,至少接种过2剂新冠疫苗,未处于防控隔离期……并要求8时30分前报名完毕。

虽然时间很紧,任务很重,但是各支部纷纷响应,同志们踊跃报名,不到一个小时,市委宣传部参加市级机关统一组织的支援抗疫一线突击队迅速组队完毕,共有27名同志。

我们的抗疫突击队队员来自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精神文明办机关13个处室和宣传文化人才服务中心、东方宣教中心、国际影视节中心、宣传文化管理事务中心、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事务中心、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等6家直属单位;男18人,女9人;有中共党员25人,群众2人;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29岁。王福美同志虽然已经年过50岁,但她是一名老兵,曾经参加过汶川地震救援,参加过2020年疫情期间赴社区一线顶岗,所以这次她主动请缨,带队负责这次任务,并担任了临时党支部书记。

根据统一部署,下午5时,队员们要前往普陀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核酸检测,并在晚上6时,集中入住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然而在那时的上海,出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为了确保途中安全,支部书记在群里提示大家:“同志们互帮互助,家住附近的同志可以搭车同行。”

于是,群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消息声:“长宁虹桥地区有需要搭车吗?”“我在宝山上海大学附近……”“淞虹路天山路。”“闵行虹梅南路外环。”“坐标大宁……”开车的同志纷纷亮出自己的地址。就这样,大家你带一个,我接两个,全部自驾赶往核酸检测点和集中居住地。

集结后,大家的心情难免激动,最关心的问题是:我们的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哪里需要哪里去!作为一支机动力量,任务随时下达,必须随时做好准备。

送礼包

4月中上旬,社会配送力量严重不足,突击队持续奋战在物资保供第一线,大家印象最深的是4月2日送爱心礼包的任务。

上午8点半,突击队准时出发,当大家排队依次上车的时候,头顶的天空有一架喷气式飞机,在碧蓝的天幕上划出一道诗意的曲线,有队员见了,笑着说:“这是为我们出征打在蓝天上的信号弹啊!”

到达任务点领受任务后,大家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换好防护服装,N95口罩、大白服、鞋套、手套、面屏一样都不能少。我们需要去的小区都处于封控之中,有的还出现了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防护绝不可大意。

大家互相帮助,把单位、组号和姓名都写到防护服上。一开始,大家大多把名字写在后背上,没想到,对面不管来了谁,看上去都是一个白白的“胖子”!于是大家又赶紧在胸前补上一个名字。大家到现在才知道,原来大白服上写名字,是为了知道你是谁、我是谁。

任务并不复杂,只要从运输车上把一定数量的物资卸下来,送到封控小区门口,然后由小区里的志愿者送到每户居民手中。于是我们跟着镇上一名联络员,两辆几十米长的大货车跟着我们,一辆来自山东淄博,装的是水果,一辆来自安徽霍邱,装的是老母鸡。每到一个小区,镇上联络员统计搬运箱数,我们负责从车上送到所在小区门口,然后再去下一个小区。

但是任务也不轻松,需要大家爬上几米高的货车,把一箱箱物资卸下来。车上同志几百次、上千次地弯腰、放下,车下同志一次次地高举胳膊、接住……有队员调侃:“真不知道这些久坐的‘老腰’、常年敲打键盘的双手怎么受得了……”

19个小区距离有远有近,近的大家步行,远的坐短驳车。短驳车是箱式小货车。车辆有限,车上满满都是人,连坐都坐不下来。为了确保安全,大家只能蹲着,你扶着我,我拉着你,互相提醒,互相帮扶,有同志调侃:“没想到坐‘敞篷车’也能让大家的友谊得到升华呀!”下午,一名同志坐到小货车驾驶室时,感叹道:“我第一次知道,小货车的驾驶室原来是这么的舒服!”

突击队中,有曾经参与武汉保卫战和冬奥会任务的陈瑞同志,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防疫专家”。王福美书记清晰地记得,那天大家都在吃午餐时,发现陈瑞不见了,一找才知道,他正利用午餐时间,规范妥善地处理好所有废弃防护装备。见到这一幕,大家的眼睛都不由得湿润了。

物资卸下来,运也是体力活。一箱老母鸡16只,一箱水果60多个,都得有20多公斤,于是大家有手抱的,有肩扛的,还有头顶的,实在累了就抬着……没有一个人想着歇口气,每个人都在使用洪荒之力,尽全力完成好任务!最令人惊讶的是,平时看起来柔柔弱弱的女同胞们,竟然丝毫不承让,全程参与运送,还调侃自己:“看来我们女汉子的名号是藏不住啦!”

但实际上,到了下午1点多午餐时,有的女同志已经累得没了胃口;5点多返回驻地的短短车程中,有不少女同志已经睡着了。防护服很闷,大家里面虽然都只穿着单衣,有的甚至是短袖,但全被汗水湿了个透。穿着防护服,大家也不敢多喝水,真的担心会不会有人中暑、晕倒……

幸好,大家都挺过来了,脱下防护服的队员们打开手机,发现小区居民、附近好友都在纷纷讨论今天的“送菜上门”,恰好就是大家奔波了一天的身影,大家瞬间觉得,一切劳累都是值得的。返回车上,有同志说:“我带了肌乐喷雾,可以缓解腰腿酸痛,有需要的过来喷药!”此话一出,大家肌肉没乐,人先乐了!

渔阳里

随着疫情的加重,突击队的任务“难度”也在层层“加码”,让王福美书记最难忘的,还数在瑞金二路街道协助开展核酸检测工作的日子。

4月22日上午8点半,突击队接到紧急通知,今天的“战场”转移到了瑞金二路街道。

时间紧急,同志们迅速领取防护用品、登车出发,为了一下车就能马上开始工作,大家在通勤车上穿好防护服,临时党支部决定不再集中分配任务,按照党小组分头行动,个别点位人手不足,立即进行调配,所有人员直接到任务点位,立即投入到战斗。

凯德公寓、桃源坊、人民坊、淮海坊、乐安坊……各小队在弯弯绕绕的居民区来回穿梭进行“扫楼”,动员除封控楼以外的居民前往采样点进行核酸检测。

大多数居民都很配合,也能体谅工作人员的辛苦,一位热心的上海爷叔还为我们出主意:“你们这样喊很辛苦,可以拿个喇叭。”

有老年人不会操作手机,分不清核酸码、健康云登记码,队员们就单独进行指导。孩子们会有一些紧张情绪,队员们安慰道:“别紧张,今天的医生阿姨很温柔。”有外籍人士听不懂中文,队员们就用“半生不熟”的英语和他们交流。还有的同志认真当好“交通指挥员”:“请从这边进入。”“请有序排队。”“请戴好口罩,保持二米以上距离。”大家一丝不苟地维持现场秩序,引导居民有序排队,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突击队员们穿着防护服,戴着面罩,穿梭在疫情最严重的区域,跑了很多老弄堂,经验告诉我们,跟阿姨爷叔打交道,温和耐心的安抚是有效沟通的基石。

老房子里光线昏暗,几乎看不清又陡又窄的木制楼梯,大家往往只能凭感觉摸索上楼入户。一些弄堂由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较多,封控时间比较长,居民们难免有急躁的情绪。有一次,几个穿着“大白”服的队员又到一户人家去,家里的老人一看到他们,就开口急道:“阿拉窝里有小囡的呀!侬讲急死人哇啦!”

老人的焦急和担心溢于言表,几位大白连忙用上海话安慰道:“阿姨侬嫑急……”一开口,便迅速拉近了和老人的距离,接着他们再耐心地进行安抚和疏导,缓解了老人的焦躁情绪。

连续30多天,突击队的工作地点都是新老渔阳里周边小区和渔阳里广场,每天从渔阳里广场下车分散到各个点位,任务结束后,再次在这里集合返回。渔阳里,是我们党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见证地。1920年,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这里正式成立,陈望道在这附近校对、策划出版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为大家做核酸时,王福美书记望着写有“渔阳里”的门牌,不由得想道:要是先辈们的英灵能看到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为人民服务的样子,心里会不会感到欣慰呢?

连续驰援瑞金二路街道,万余次的扫码,让队员们记住的名字和家庭越来越多:拍照的爷叔还没来;“小朋友,你今天戴了面屏,很棒!”……还有一遍又一遍的“你好”“请稍等”,使得居民和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

一天,南昌路168弄口袋花园采样点的一部扫码手机突然“宕机”了。修复过程中,为了不让那一队居民等待时间过长,突击队员们临时决定两支队伍轮流扫码。一位阿姨见状,摆手拒绝说:“这两天都是你们帮我扫的,都有感情啦!今天还你们扫,不急的!”

简简单单的话语,让队员们差点没忍住眼泪。不少居民都说:“又是你们呀,我们熟了,可惜看不清你们的样子。”

在队员们面前,露出朋友相见时亲和微笑的居民越来越多,中英文、南腔北调口音的感谢越来越多,相熟却不相识的感慨也越来越多。曾经面对队员们“早上好”的招呼而回怼“好什么好”的大哥,如今主动招呼“早上好”;曾经说“你们身上带毒”的爷叔,也和突击队员开上了玩笑,“看到你们这么卖力,我只能好好配合啦”;一位20多岁的外籍女孩,看到队员们的努力和热情后,认真地提出也想当志愿者……我们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五星好评”。

居民情绪上的变化,给了队员们咬牙坚持的力量。那是一段多雨的时节,暴雨前的闷热,让大家的衣服早已湿透,连大白服上都是一层水汽,但数个小时,都没人歇一口气,休息片刻,直到所有居民核酸采样顺利完成,大家才脱下防护服,很多同志浑身上下就像水浇了一般。

很多相逢都是不期而遇。4月25日这天,还是在渔阳里广场,队员们正低头扫码,一抬头,忽然看到老领导——竟然是李琪副部长!

大家都是一阵惊喜,尤其是王福美书记,她生出了些许感慨,很想跟老领导多说说话,却见队伍后面等待采样的人还有很多,便也来不及详叙,只能匆匆而别。

午后春雷阵阵,又是一场春雨洗净尘埃。任务结束,大家返回驻地后,王福美书记忽然收到了李部长的一封“来信”:你们这几日在我们这边当“大白”,任劳任怨,认真热情,邻里反映很好!是我们宣传系统的光荣!

老领导的鼓励,部领导和部机关对突击队时时刻刻的关怀和勉励,让队员们毫无后顾之忧,始终以毫不退缩的战斗姿态,冲在抗疫第一线,全力以赴,同心协力,共同守“沪”。

战必胜

现如今,那段特殊的岁月已经过去几个月了,市委宣传部抗疫突击队零感染、无战损、没轮换、打满全场,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付出了辛勤和汗水,充分展现了宣传干部的精气神。如今,突击队的队员们回忆起来,那些辛苦的、坚持的、感人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更动人的是一些温馨小事——

南昌路168弄的枇杷熟了,居民们特意摘下来,送给突击队员们尝鲜;雁荡社区梓嫣小朋友听说突击队即将转场,赶紧画了张明信片,戴上红领巾,再次跑来送给队员们,她并不知道突击队员的具体身份,在她眼里,这些大哥哥、大姐姐就是“白衣天使”……

面对大家的称赞,突击队的队员们却说:“我们突击队只是大上海保卫战中千千万万抗疫人员的一分子,在报名参加突击队的那一刻,我们就坚信,我们一定会获得胜利。必胜的信念信心才是最宝贵的。”

供稿:上海市市级机关工作党委系统文明办

作者:刘显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