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征文展示

第二章 精神传承 固本培元——一家养老院的出圈路

发表时间:2023-04-14

上海有一家养老院火了,他们办“世界名画老人模仿秀”,让奶奶们“乘风破浪”组团出道,聚集高龄轮椅老人跳团舞、拍MV……这些活动屡屡出圈,把“老人”推到了世界的面前,而在背后支撑这一切的,是一个用爱发电、由己及人、朝气蓬勃的团队……

这家养老院就是上海市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杨福院”)。

用爱发电

1995年,杨福院里生活着三位孤寡老人。一次,院里来了很多军官做义务劳动,一位老人在看到军官时感慨:“我要是有这样的女儿就好喽!”

这话被军官们的教导员听去了,他马不停蹄地做了一件事——申请认养杨福院的这三位老人为“妈妈”。得知自己从此有了“儿女”,三位老人喜极而泣。从此她们不仅有了杨福院这个家,还有了因杨福院而结识的家人……

难得的是,在杨福院的努力下,老人们在院里“结对认亲”的传统,已经保持了近三十年。如今,生活在这里的老人数量远不止当初,但不变的是,老人们感受到的如家一般的暖意。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老人们除了结对认的“亲”,还有每天陪伴左右的“亲人”。他们就是杨福院的护理员们。

这一点,范女士的母亲感同身受。

2021年,有一天傍晚,范女士接到杨福院的电话,说她母亲神志不清,喘不过气,正在送往医院的途中。

等范女士赶到医院,她的母亲已经清醒,杨福院的护理员陈阿姨正站在床边,用手指缠着纸巾,一点点地帮她母亲抠嘴里的痰。陈阿姨边抠边轻声说:“这么多痰堵在里面,人怎么透气啊?还好,现在终于出来了。”看着一大堆裹着痰的纸巾,范女士感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

医生说,如果范女士的母亲再晚送来一会儿,就回天乏术了。

后来,范女士得知,当天傍晚,陈阿姨已经下班了,由于不放心院里的老人,她便又去巡视了一遍。这期间,陈阿姨发现范女士的母亲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呼吸困难。陈阿姨立马叫来了整个楼面的阿姨,她们一个拿哮喘喷雾剂,一个拿氧气瓶接氧,一个拍背掐人中,这才让老人缓了过来。

出院那天,范女士对母亲说:“您病好了,可以回家了,陈阿姨她们都在等着您呢!”

范女士口中的“家”不是别处,正是杨福院!范女士回忆道:“母亲刚到杨福院时,对那里的阿姨都很排斥,经常疑神疑鬼。后来,是陈阿姨,在她痰咳不出来时帮她拍背,在她骨折卧床时为她翻身、按摩,在她生气时哄她开心,慢慢化解了她心中的疙瘩……”

在杨福院,像陈阿姨这样的护理员有很多,他们不辞辛劳,又充满活力。范女士感慨:“杨福院是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他们有着规范的工作流程和职业习惯。等我老了,也想去这样的福利院……”

由己及人

有人好奇了,杨福院深得老人及其家属的心,背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团队呢?

其实,杨福院早在1988年6月就成立了,它是上海市首批三级养老机构之一,也是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床位最多的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杨福院党支部书记邓晓敏介绍,该院护理团队现有195人(含第一分院47人),女护理员152人,男护理员43人,90后(35人)占总人数的18%。

虽然养老从业人员有“一高三低”的标签,即年龄偏高,学历低、素质低、待遇低,但这一现象正在悄悄变化,年轻的护理员正在用自己的行动给杨福院和那里的老人带去更多的朝气。网络上那些让杨福院“出圈”的活动视频,背后的策划者正是来自杨福院护理一线的年轻护理员。

“90后”护理员扶慧芳,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扶慧芳看来,照顾老人的工作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意义。她说:“虽然我每天就是在照顾老人的吃喝拉撒,但我从不觉得这没有价值。当初选择养老护理专业,是因为我从小就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看着他们日渐衰老,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份踏实的工作,回报他们……”

就这样,2011年,扶慧芳进入杨福院,成为一名一线护理员。可要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操中并不容易,好在她有自己的信条——“待老人似亲人,急老人所急,想老人所想”。

院里有一位王奶奶,刚入院时情绪非常低落,总是心神不定的。扶慧芳见了,猜到王奶奶是不适应新环境,这时就要想办法让她尽快融入杨福院这个大家庭中,她才会有归属感。后来,扶慧芳每天都叫上王奶奶一起,到院内散步。她还跟社工联系上,根据王奶奶的爱好,鼓励王奶奶参加“银发课堂”。几天下来,王奶奶结识了很多新朋友,人也开朗了,她开始尝试并接受在杨福院的生活。

通过这件事,扶慧芳发现,入住福利院的老人们可能有很多需要,但不会说出来,这就要靠自己去细心观察了。

说起跟老人们打交道,杨福院里另一位“95后”护理员王程也有话讲。

王程从实习开始就来到了杨福院,她对实习第一天的印象很深刻:“当时有个老爷爷见到我特别开心,他对我说:‘我好久没和年轻人聊天了,看看你们小年轻都很开心。’”

听了老爷爷的这番话,王程颇为感慨。

王程在杨福院一待就是好多年,她意识到,老人跟小孩一样,甚至比小孩更脆弱,更需要关心和陪伴。王程常和人说:“老人其实很容易满足,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希望有人陪着聊聊天、吃吃饭,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家属有时不能满足,这就需要护理工作者及时察觉,给予关怀,这也是体现护理工作者价值的时候……”

朝气蓬勃

有人说,养老行业是“用朝阳托起夕阳”。作为“朝阳”产业,养老服务急需注入新鲜的血液。为了成体系地推进养老护理队伍建设,杨浦区在人才引进、户口落户、住房保障、技能奖补等方面出台了政策。

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也是杨福院一直探索的方向。在杨浦区民政局的牵头下,杨福院与多所学校开展合作,让有养老护理专业技能的学生能在杨福院实习并工作。为了留住年轻人,杨福院给了他们很大的成长空间和上升条件,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护理技能、专业社工、医疗急救等培训,每年还会推荐优秀的护理员参加各种行业交流和技能比赛,鼓励他们继续深造并给予补贴。

2013年,杨福院突破编内、外界线,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中层竞聘,扶慧芳入围了,从基层护理员走上了护理管理岗位。扶慧芳笑道:“如何带好队伍,成了我职业生涯的‘第二次破茧’。”

有一次,院里在扶慧芳负责的南山楼试点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服务效率。扶慧芳在详细分析工作状态后,重新修订了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和护理员深入交流,制定了多套方案,反复摸索,并利用休息时间和家属、护理员沟通思想。

因为准备工作细致,区域新方案的实施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员工利益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证。扶慧芳先后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而对王程来说,为了更加了解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她先后轮转了多个点:到区域主管岗位学习护理区域管理的知识,到社工部学习老年社工的相应知识,到业务科学习如何与老人家属面对面……王程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全方面了解了老人在杨福院的生活,这也为我之后参加全国、市、区举办的各类竞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王程晋升到护理部,负责提高养老护理质量。她时常和同事们探讨护理方法、撰写护理文案、安排护理实操……不断为提高养老护理的质量出谋划策。在此期间,王程作为班组长,带领杨福院护理部青年团队获得了“杨浦区青年文明号”称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实现了职业生涯的突破。

杨福院自创立起,就开始了一场围绕“老人”展开的“爱的接力”,把爱接住,将爱传递,这背后少不了每一个人的付出。正因为大家都愿意“做下去”,并且能够“做得好”,杨福院才会被“看得见”。

2021年,作为杨浦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杰出代表,杨福院捧回了上海市质量金奖。这不是终点,这只是“爱的接力”中的又一次“出圈时刻”……

供稿:上海市杨浦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卞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