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征文展示

第一章 牢记使命 勇毅前行——极地勇逐梦,冰雪鉴青春

发表时间:2023-04-14

他们是一群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超过34岁;他们是一支专业团队,酷暑时节,他们在长兴岛挥汗如雨,成就了我国自主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远征南、北极,他们在惊涛骇浪的西风带劈波斩浪;去国怀乡,他们在冰天雪地间坚守初心,逐梦前行——他们就是“雪龙2”号团队。

“雪龙2”号隶属自然资源部所属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总长约122米、宽约22米,设计排水量近1.4万吨,续航力达到两万海里,是我国自主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艘,也是全球第一艘获得智能船舶入级符号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雪龙2”号团队的成员们都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船员,又是科考队员。从2016年第一块钢材点火切割到2019年“雪龙2”号正式交付,在近千个日夜里,团队核心成员全身心投入监造工作,与建造人员同吃同住,严把建造质量和进度,确保新船建造的安全与质量,实实在在地落在每一颗螺丝、每一根管线、每一双手上。年轻的船员们用专业经验与敬业精神为打造大国重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奋斗精神感染着船舶设计单位和船舶建造单位共同奋进,2020年,《“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

“还记得那个盛夏,我如同走迷宫般,巡检各类液舱和吊舱。”34岁的“雪龙2”号系统工程师姜国荣这样形容。负责机舱电缆布线的他,每次都得弯着腰,挤进半人高、60厘米宽的舱门。狭窄的空间里,他还得完成布线,“当时只能强行让自己冷静下来,完成既定操作,不能在我这一关‘掉链子’呀!”

从登上甲板开始远航,“雪龙2”号三副苏显在船上完成了人生升华。作为驾驶员,他从最初关注“开了多远”,转变为“开得多稳”,也慢慢学会配合团队完成技术提升。每逢夜晚降临,他都会提前核查气象、能见度等,反复观察是否会碰到海上小碎冰。这个过程中,耐心与谨慎“磨”了出来,苏显也从一名“愣头青”成长为船上的“中坚力量”。

廖周鑫已去过5次南极,他至今仍记得,第一次随队前往南极时,穿越环境复杂的西风带后,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蓝,还有海面上星罗棋布的浮冰。“就如同柳暗花明一般,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冰雪世界。”作为一个在广东长大的年轻人,他终于在南极看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场雪,激动地直接冲了出去,感受雪花“淋”在肩头的触感。

沉淀于心间的,不仅有令人怦然心动的美景,还有数不清的“关键时刻”。2019年10月15日,“雪龙2”号从深圳启程前往南极科考,与“雪龙”号实现首次“双龙探极”, ,开启中国极地考察新格局。在南极中山站外围固定冰区,“雪龙2”号凭借强大的破冰能力,开辟出一条约14海里长的航道,为“雪龙”号向中山站运输补给物资提供了安全便利的装卸点。廖周鑫见证了这一幕,更被这艘年轻的破冰船深深折服。

科考纵然“刺激”,但更多的时候是“孤独”。从两个月到大半年,对大多数船员来说,与家人分离是常态。姜国荣每次出海,最放心不下的就是5岁的孩子。他把家人照片全部带上了船,放在自己屋内,每天看上几眼。“小朋友还不太明白我离开是去哪里,不能陪伴他长大,是我一直的愧疚。”有时候碰上信号不佳,廖周鑫最长三个月没能跟家人联系上。“我知道这很难,但总得有人去做。”

“雪龙2”号团队带头人、船长赵炎平,是一名80后。他既有青年敢冲敢闯的拼劲儿,又有十几次出征南、北极积累的沉着冷静经验。他随船航行近40万海里,从普通水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32岁时成为“雪龙”号最年轻的船长,35岁时被任命为首任“雪龙2”号船长。

说起“双龙探极”,赵炎平介绍:“‘雪龙2’号首航南极,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在中山站前沿的固定冰区域为‘雪龙’号开辟一条更近更安全的运输线路,减少冰上雪地车运输和空中直升机运输物资的路程。虽然之前‘雪龙2’号在我国海域开展了航行试验和科考试航,但是极地水域仍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如果“雪龙2”号在冰山群中被海冰卡住怎么办?进去后无法退出来又怎么办?冰山群中转向的空间够不够……首航前,赵炎平在脑海中预判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并想出很多应对突发事件的对策。

“虽然考虑了很多,但在破冰过程中,意想不到的问题还是出现了。吊舱轴桨密封出现严重串油现象,如果不及时解决就无法完成破冰试验,也无法为‘雪龙’号开辟冰中航道,同时会引起轴烧融,最后导致失去动力。”赵炎平说。

这时,船上轮机长黄嵘带领轮机部门青年骨干不分昼夜地查阅各类资料,联系设备技术人员分析故障原因,同时不断尝试破冰,并时刻监测各类参数,调整参数设置,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终于把故障排除了。

赵炎平说:“故障排除后,我们采用连续破冰和冲撞破冰的方式,用了20个小时,破冰距离达14海里,为‘雪龙’号开辟了一条更近、更安全的路线,大大提高了雪龙号的卸货效率,同时也完成了此次破冰试验,验证了‘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完全达到设计的各类指标。”

在大洋综合科学调查中,“雪龙2”号船员就是科考队员。在他们的操作下,月池系统、重力活塞取样系统、物探设备和水下机器人等“雪龙2”号配备的一系列国际先进的科考调查装备和科考支撑保障系统,获取了一批又一批珍贵数据和样品。

2019年12月9日,我国首次在极区宇航员海开展大洋科考,作业海域横跨40个经度、纵穿5个纬度,首次在密集浮冰区开展CTD作业,获取中国南极科考史上最长柱状沉积物18.36米。在此次作业中,“雪龙2”号集体不懈努力,扩大了我国在南极海域科考作业的范围,使我国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在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期间,“雪龙2”号又创造了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考察破冰船最晚在南极海域作业和返航”的纪录。

“雪龙2”号长年在海上航行,船员们只能待在狭小的空间,还时刻经受着大风浪、冰山、极地低温环境威胁,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船员们的坚守和担当?

赵炎平坚定地说:“南极精神。”

“30多年来,我们把南极精神提炼为‘爱国、求实、创新、拼搏’,同时,在南极现场,奉献精神是我们的根基所在。我们把南极精神理解为‘把国家的考察任务放在首位,顾大家舍小家;要有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他说。

当年,中山站建站时,“极地”号遇到罕见的冰崩,塌落下来的座座冰山形成巨大的冲击波,将几十吨重的冰丘和冰块抛到岸上几十米远处。此时,“极地”号被冰丘和冰山挤压得“咔咔”作响。经检查,船的左侧水线区域有16米长、2米高的船体被严重挤压变形。但老一辈极地工作者喊出“人在船在”,不愿意撤离,依然坚守,寻找有利时机突围,最终将3000多吨建站物资和设备运送至岸上,中山站才得以建成。

赵炎平说:“南、北极考察虽然艰苦,但是年轻的大家仍然聚集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完成工作,这缘于对工作的热爱。‘此心安处是吾乡’,大家以船为家,这也是‘南极精神’对我们的激励和指引。”

2021年,“雪龙2”号青年团队被评为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可谓实至名归。

供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

作者:万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