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上海比以往来得更炎热一些。尽管如此,高温也没有阻止消防员训练的脚步。余温炙烤下,队员们身着厚重的防护服、身背三十余斤的空气呼吸器,提起水枪水带向着不远处奋力冲去,只为了每一遍训练都能快上哪怕那么半秒。他们正是关港消防救援站一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政府专职消防员。
火一半,水一半,热一半,冷一半,这是消防员的工作。
饭吃了一半,澡洗了一半,觉睡了一半,这是消防员的生活。
勇敢……无畏……在这群平均年龄也就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心中激荡,奏响青春记忆里最美的乐章。
善意的“谎言”
他叫洪俊,现任关港消防救援站代理副政治指导员,46岁的年纪比年轻队员大了整整两轮,队员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红薯”(洪叔)。近二十年来,他就做了一件事,就是与消防打交道,经历了大大小小火场上千次,好几次危险就在眼前,他都幸运地躲过。每次与队员谈起,他总说:“这些个瞬间我永远不会忘,但我从不敢和家人说。”
一次,洪俊的妻子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了他所在的关港站处置一厂房火灾的视频。猛烈的火焰、漫天的浓烟,让她不禁拿起手机打了过去。
“你去火场了吗?”
“去啦。”
“都做了什么呀?”
“也就和兄弟们内攻进去,在厂房门口架了一门水炮,看护着火势,防止蔓延。”
“这么大的火灾,你要注意安全啊!你知道我和儿子有多担心吗?”
“我知道,你放心,这不好好的嘛!”
这次过后,报喜不报忧成了他的本能反应。从那时起,他再也没和家人多说关于火场上的事,每次都是简简单单几句搪塞过去。
去年执勤岗位练兵,洪俊一直同兄弟们奋战在一起,手把手地教队员们注意每一遍训练细节。可就在一次出水项目中,由于过于关注队员们的技术动作,水带接头意外脱落,径直向他砸去。还没来得及等他反应过来,接头已经打到他嘴上,鲜血止不住地往下流。“你们继续训练,我去简单包扎下。”
晚上,洪俊妻子像往常一样打来视频,他迅速切换成了语音模式,但男人的这点小心思怎么可能瞒得过女人?第二天,她便赶到队站,看到洪俊嘴上的伤口时,说:“我就知道你有事情瞒着我,受伤了都不跟我说。”
“就是一点小伤,不打紧,你不上班啊?专门跑过来。”
“一点小伤”“磨破点皮”“都没出血”……这些都是洪俊惯用的“招数”。人们都说,家人是铠甲,但对于消防员而言亦是软肋。在战场上,他们是无所畏惧的英雄,可生活中他们最怕父母、妻子甚至是孩子,用一个个善意的“谎言”编织和经营好一个个幸福、祥和的家庭。
假期的“清闲”
2022年3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申城,一些原本在家休息的队员一时无法返岗,郑武同志就是其中的一员。
一开始,郑武还想着终于可以不上班,在家好好休息,多陪陪家人。没多久,队站每天一个定时的视频问候,让他得知队里不少同志已在防疫一线驻守,做了大量的工作,而自己作为一班之长,大仗之下竟不能与队友并肩作战,心里不禁暗自愧疚起来。
“郑武,上级召集每名在家的党员要落实‘双报到’,你去居委报到了吗?”
“报到了,但居委还没通知。”
“这还需要人通知?赶紧去问问。不论哪里,只要人民群众需要,就是消防员的战场,做好了我同样给你记功!”
“好的,明白了,指导员。”
郑武立即与居委干部取得了联系,申请成为一名小区志愿者。往后的每天,郑武像在队里工作那样,一早到居委报到。做好抗原、穿上大白、戴好面屏和手套,他略带骄傲地在背后写下“消防”二字,开启了一天的工作。维持核酸检测秩序、搬运生活物资、开展环境消杀……成了他那段时间里工作的日常。
一天,他配合居委干部在小区里巡逻。一位八十来岁的老太叫住了他俩,快步走来说自己因为着急出门做核酸,一不小心把钥匙落屋里了,急切地恳求他们帮忙想想办法。“老太太,您不要急,带我们去看看。”郑武一边安抚,一边耐心地说道。
到了家门口,郑武本能地四处打量了一番,发现房门的上面有个气窗没有紧闭,向上一推还能够正常开启。
“有办法了,我个子小,就从这里爬进去。兄弟,你帮我借把凳子过来。”郑武镇定地对居委干部说。
“好的。”
随即,郑武左脚踩在凳子上,双手扶着气窗,右脚在墙壁上一借力便翻了进去。背上的“消防”二字映入了老太太眼帘,她说道:“原来是消防员啊!谢天谢地,碰到你们运气真好。”
“老太太,这种事我见得多了、干得也多了,不用谢的!”郑武微笑着答道。
因工作需要,郑武结束了十来天的志愿活动。返岗前,他特地到居委与大家道别。短暂的志愿活动让大家对这名普通的消防员印象深刻,还专门和郑武约定,要他今后担任小区消防宣传员。
如今的他,更明白了指导员说的那句话:“人民群众哪里有需要,哪里便是消防员的战场。”
战后的“心安”
姚文峰担任关港消防站政府专职消防员已近6年,但每每回想起过往的经历,那一次救援总是涌上心头,“如果当时我们能再快一点就好了……”
那是发生在徐浦大桥上的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车辆追尾,后车驾驶舱紧紧地卡在前车里头,驾驶员被困座位上不得动弹,因猛烈的碰撞,头部不停地在流血,情况万分危急。指挥员带着姚文峰绕着车子走了一圈,迅速制订营救方案,决定先用液压扩张器将车门打卡,再用液压撑杆将座位扩大把人救出来。这些动作,对大家来说驾轻就熟,所以很快便把人救了出来,但没想到,由于驾驶员伤势过重,等到被救出来时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就在那一刻,原来救人的成就感转瞬间成了止不住的悔恨之情。
“我以为我技术已经到家了。哎!要是能再快一点就好了……”他不由得自责起来。
一旁的老班长安慰道:“我们尽力了就好。”
可执着的姚文峰哪能说放下就放下,他在往后的训练中更加用心、更加卖力,对自己更加严格,只想着能更快一点,不再留有遗憾。
2020年夏,安徽无为县遭遇百年一遇的洪灾。姚文峰作为队站骨干,随上海消防大部队紧急驰援。
洪水来势汹汹,眼前能看得见的村庄大部分已被淹没,只留下一条堤坝还在苦苦支撑。而在堤坝后面是万亩庄稼地,如不紧急加固,很有可能因为决堤而使得村民颗粒无收。
“扛不住的,放弃这条堤坝吧!”村干部的话语里透露出各种无奈。“不行!绝对不行!我们再试试!”姚文峰所在三分队在指挥员的带领下,马不停蹄地运作起来,装沙包、运沙包、填沙包……连续奋战了十多个小时,终于在下一步汛情来临前将堤坝加固好。这下,堤坝终于保全了,队员们紧张的神经才有了一丝缓解。
如今的他,回想起当天完成任务后返回驻地的景象,仍然是那么美好。驻地的百姓自发列起长队欢送他们,纷纷投来感激的目光,每个人脸上绽放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是那么的暖人心田。他如是说,那一刻我心安了。
他们是消防员,有着坚定的信仰、坚韧的毅力、坚实的体魄、坚强的斗志……但同时他们也是普通人,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因为同一个梦想,他们汇聚在消防救援队伍这个大家庭中;更因为这份崇高的事业,他们掩藏起自己的“另一面”,守护好这座城市的安宁、每个家庭的幸福。
供稿:上海市徐汇区消防救援支队
作者:秦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