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老街区是城市记忆的物质留存,是人民群众的乡愁见证。”11月29日,时任市委书记李强在调研传统优秀老建筑保护工作时指出,要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
当下,上海市中心保护规模最大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已达到7.66平方公里,其中徐汇的4.3平方公里区域内就有950幢优秀历史建筑、1774幢保留历史建筑和2259幢一般历史建筑。这些城市“老宝贝”的修缮,几乎都由“徐房”承担。
他们是一支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队伍,大名叫“上海徐房建筑实业有限公司衡复风貌区保护建筑修缮班组”,还拥有“工匠传承历保青年团队”的“昵称”。
“爱庐”的鹅卵石比钻石难寻
东平路9号,有一栋漂亮的法式花园洋房,那里曾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故居,还有一个浪漫的名字——爱庐。1997年,这幢住宅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近代优秀建筑,并于2003年在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被登记入册。
2006年,由市、区两级政府补贴维修资金,对“爱庐”启动了全面的整修,顾志峰所在的团队主要负责此次修缮工程。顾志峰是上海徐房建筑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衡复历史风貌区保护建筑修缮班组组长。说起那年与“爱庐”近距离“交往”中印象最深刻的事,他笑谈:“都围着鹅卵石转了。”
“在收归后,爱庐也经历过几次翻修,但毕竟年代久远,虽然建筑外貌依旧,但是细看之下,外墙内嵌的卵石由于风化剥落严重,显得斑驳而又老旧。”顾志峰回忆说,当时,为了让外墙面保持原有韵味,工程队在修复中将墙面的原有卵石凿下来进行洗刷,但是凿下来的卵石数量有限,剥落的那些凹坑如何填补,是摆在工程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有人问:“鹅卵石大同小异,缺几颗有啥关系,上哪儿弄不到?”
顾志峰笑了笑,说:“当时,真是比寻一颗合女朋友心意的求婚钻石还难嘞!我们要找的鹅卵石很讲究,我们在上海采集来的卵石不是大小不匹配,就是形状不合适,再或者就是抛光度不符合。”顾志峰说,最后工程队是在浙江沿海城镇,才找到了长期经海水冲刷和自然风化的这种卵石,让外墙面得以保留了原有的沧桑感。
“75后”的顾志峰是在上海里弄间长大的孩子,身边的老房子对他而言,更像是不会说话的老朋友,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在建筑修缮行业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他带着热爱与使命感对话“老友”,更懂得干这一行,要“静得下来”,回溯历史长河,听懂老建筑里的岁月之声;也要“动得起来”,能心甘情愿地花时间、花精力,哪怕是为了一块砖头而四处奔走。
“雨水纹理”巧夺天工
2019年,武康大楼迎来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保护性修缮。这一次修缮,也是上海首次试点历史建筑修缮、旧住房改造和高空坠物整治“三合一”,修缮难度可想而知。
“当时,我们从源头着手,首先找来了建筑师邬达克的设计图纸,就着原稿和现有的房屋架构做比对分析,看差别在哪里,保护性修缮工作应该是什么走向的。”
顾志峰说,在对武康大楼清水墙外立面进行分析时,工程团队发现由于常年风雨冲洗,清水墙上自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竖向纹理。有年轻的同事笑说:“要把这种纹理模仿出来,恐怕得请天兵天将喽!”顾志峰却认真地说:“这是一种自然的印记,上面写满了岁月更替的故事,再难也需要保留下来。”
话既出口,行动便是。顾志峰带领修缮团队经多次试验、研究,最后创造性地结合砖粉修缮和由上至下的修补手法,一笔一笔在墙面上描摹雨水的痕迹,由此对墙面不同的风化程度进行了还原和平色修复,使得武康大楼保留了其老旧的韵味。在武康大楼建筑主体灰色砖墙的修复中,修缮团队同样结合老的工艺手法,将买来的砖通过物理染色,用近两周的时间浸泡,逐渐让其接近原有的色泽。
与砖瓦对话 与人心沟通
位于永嘉路嘉善路口的慎成里建成于1930年,已有九十多年历史,属于石库门里弄建筑。2021年,团队承接了慎成里优秀历史建筑大修项目。
擅长“讲故事”的顾志峰又开始给大家介绍起“主角小传”了——你们要仔细观察建筑结构、小区格局和使用情况。慎成里是典型的“简化版石库门”,进去是天井,后面就是正房,这是开发商对房屋使用功能的定性,我们根据房屋的形式、取材,可以看出当时开发商的经济能力和使用人的社会地位……我们先把“主角”性子摸透了,才更好与他对话。
慎成里项目中,包含了15栋房屋的外墙修复工作。为了让老建筑再现“初相见”时的容貌,修复一面墙,必须经过近十道工序。原来,修缮前为墙面层层“卸妆”后发现,不少原始砖块已风化,要寻觅同材质、颜色接近的面砖,打磨好镶嵌进去,再用1比0.4的水泥黄沙嵌缝处理。队员们泡在施工现场,从涂料的清洗、风化部分的拆除、局部的打磨,到砖缝的开缝嵌缝、砖面的修补、整体的防水和平色……有居民忍不住感慨:真是比绣花活儿还细!
修缮老建筑时,遇上“实心房”——里面还住着居民,施工难度往往会升级。为了不影响居民生活,施工人员还摒弃了粉尘污染较严重的机器打磨方式,采用手工打磨,再搬来吸尘器、配合水雾喷洒作业,把污染降到最低。为此,一位施工人员一天只能修一平方米砖墙。
团队的精工细活和暖心体恤换来居民们的一致认可,班组核心人员岳嘉勇说,这便是我们追求的“和顺”吧。老房吐故纳新,最讲究的也是“和顺”。和顺与否,看的不仅是修缮工艺、建筑肌理的整体协调,还有施工单位与居民间的融洽程度,以及能不能将修缮好的建筑接驳品质生活。
守护者队伍需要源源不断的能量矩阵
经过多年经验的积累,在顾志峰的团队中,一批“80”后的小学徒也陆续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大师傅”了。让顾志峰和很多老修缮者们欣慰的是,如今社会对于历史建筑保护性修缮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更多的年轻人自愿加入这个传统行当之中。
为了将这支“首席技师”领航的年轻管理团队真正打造成“懂施工图纸、善协调管理、会工艺工法”的“铁军”,公司于今年2月初在位于徐汇区石龙路的“实训基地·345传习工坊”组织开展了首届“匠人杯”房屋修缮技能“比武大赛”,凡是与施工现场相关的管理人员,全员参与。在赛前培训环节,不仅请来了房校老师为大家讲授理论知识,更是打破传统思维模式,邀请从业二十多年的老师傅现场示范水洗砂石工艺。原本对一线技术工作不太熟悉的年轻成员,在亲眼见到老师傅们的精彩示范后,一个个跃跃欲试。待亲自上手,才发现“看似简单的一套操作,手上没几年真功夫根本不行”。本次大赛以培训+比赛的创新形式开展,将授课培训和技能比武进行双向融合,真正做到以赛促学,以学促练,以练促用。一次没有刀光剑影的比武大赛,留下了前辈的高超绝学,也激发了新人的学习兴趣。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一种新的能量在涌动,正源源不断地注入这支有目标、有信念、有生命力的守护者团队。
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这支年轻的修缮管理团队还会继续成长壮大,持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代代传承精益求精、精耕细作的“工匠精神”,讲好上海老建筑一砖一瓦的风采故事,也在努力打造全球城市衡复样本的主战场上闪耀光辉。
供稿:上海徐房建筑实业有限公司
作者:倪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