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
我叫阿中,出生于北京一间窗明几净的裁缝铺子,是一套通体灰色的中山装。想是我承载的意义重大,匠人师傅的态度分外严谨仔细,一双灵巧的手在布料中纷飞穿梭,缝纫机彻夜劳作,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构成了我对世界最初的记忆。
透过巨大的落地镜,我第一次熟悉了自己的模样:封闭式的立翻领,上身匀称排列着四个口袋,上面两个倒笔架形的袋盖,前门襟的五粒纽扣整齐划一,看上去严肃、整洁、大方。像我这样的中山装在当时深受欢迎,在孙中山先生的改良设计下,成为中国最普及的男装样式,也是国家领导人出席重要场合的主要穿着。
我很好奇主人的形象,想象着穿衣人瘦削的身形、沉稳的气质和卓然的风采。后来我知道,自己等待的不是别人,正是敬爱的总理周恩来。在往日,我更喜欢亲切地喊他翔宇,他将带着我远渡重洋,奔赴一场象征和平的盛会。
在我的记忆中,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那时候,国际局势瞬息万变,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声势分外高涨。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议,这是战后首个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中国是亚非地区最大的国家,本着争取世界和平、促进民族独立、为建立和加强中国同若干亚非国家的关系创造条件、力求会议能取得成功的原则,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排除万难出席了万隆会议。
会议当天,我与总理来到了现场。当时,会议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形势:美国极力阻挠和破坏会议召开,挑拨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也各不相同,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存在分歧。
面对陡然紧张的局势,我很紧张,反倒翔宇处之泰然,凛然无畏。他果断决定将准备了数月的发言稿以书面形式散发,临时拟写了一个补充发言。站在发言台上,他开宗明义地指出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他说道,亚非各国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
他坚定无畏的声音回荡在会场中,短短18分钟的发言像一缕清风吹散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赢得了会场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听到了他沉稳有力的心跳。在中国代表团的推动下,会议形成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取得圆满成功。翔宇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重生
在上世纪50年代,总理将我赠给了他的侄子周尔辉。周尔辉同志在北京读书和工作、生活期间所穿的衣服基本都是周总理穿过的旧衣服,总理艰苦朴素的家风就这样传承了下来。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周恩来的亲属决定将具有历史意义的我,借展位于上海的中共一大纪念馆。
当我被唤醒,我以为,我还可以见到他,还可以向他述说想念之情。没想到,彼时的我已经在衣柜中沉睡了将近七十年。
醒来以后,我的身体状态并不是很好。我发现自己褪色,扣子老化变脆,出现了缺损。由于长期折叠存放,我身上也出现了严重的折痕。
为了能够让我再次站起来,中共一大纪念馆的修复工作人员费了很多心思。
2021年6月初,中共一大纪念馆的修复工作人员带着我来到了杭州——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对我实施保护修复。
我就像一位老人,已经经受不住日常的清洗,更别说扔进洗衣机那种强度的清洁了。后来,修复工作人员几番商定之后,决定对我保守治疗。为了解决我身上折痕和变色的问题,他们将我放入低温低氧的回潮箱,进行十余天的软化处理,清洗平整后,消除了褶皱及明显污渍;又用软衬填充了我的衣袖和内里,让我看起来更加平整熨帖。但是,一个更加纠结的问题摆在了工作人员的面前。外人想象不到,我身上破损最严重的地方,不是膝盖,不是肘关节,而是领口内侧。
我清晰地听到,工作人员对于这处破损地方的探讨。“既然已经进行修复,那就彻底修好修完美,不要漏掉这块。”“这块破损位置特殊,还是建议保存。”工作人员斟酌后,最终还是保留了我领口的破损。
为什么呢?
我,被总理珍爱地穿着,被总理亲属用心地保存,唯一破损的领口,展现了他埋头伏案工作的辛劳,展现了他艰苦朴素的家风。每每看到这处破损,都能想到总理为中国呕心沥血工作的样子。这就是我作为一件衣服背后的,最珍贵的“人”。
2021年6月29日,我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亮相,正式与万千观众见面。此时的我心潮澎湃,因为大家透过我可以近距离感受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中华之崛起”的革命精神。总理虽不在,但是他的家风、他的精神,还有曾经陪伴过他的我,会一直存在下去。
未来
近些日子,我一直居住在总理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思南路107号(今73号),一幢一底三层的西式花园楼房里。这里地处当时的法租界,梧桐成荫。在周公馆对面——思南路70号(原98号“上海妇孺医院”),是国民党特务机关设立的秘密监视点,他们严密监视或跟踪出入周公馆的人员,并逐日将“监视专报”上报国民党当局。当然,我的总理就是曾经在这样处处被监视的环境内革命、生活。
那天,一个姑娘悄然来到了我面前,与我对视许久,最后跟我说:“我想带你去一个地方,一个和总理有关的地方。”我心怀忐忑,并不知道她要带我去哪里,但我冥冥中感觉到,她,不会骗我。而我,也想找寻更多关于总理的消息与记忆。
后面几天,陆陆续续有很多工作人员来到我的面前,他们小心翼翼地测量着,商讨着,让我深刻真实地感受着即将发生的一切。
2022年3月5日早晨,叫醒我的不是清晨第一缕阳光,不是来周公馆参观的第一位观众,而是曾经修复过我的工作人员。“朋友,又见面了。”我热情地同她打招呼,她着实小心,将我连人带衣架用布包裹,送上了车。
我怀着好奇心问她:“我们这是要去哪里?”她耐心回答:“今天是3月5日,是周总理124周年诞辰纪念日。我们现在坐车去‘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的活动现场,去带你见你一直牵挂着的人,一直牵挂着的事情。”我一脸疑惑,却也没再多问什么。
车子飞驰在上海的高架路上,透过车窗,我看到了满眼的繁华,川流不息的车辆,以及满怀心事的我。
“我们到了。”车子停在了华东政法大学交谊楼的门口。我又见到了那个姑娘,她满脸关心地问一路与我同行的工作人员:“一切都顺利吧?”她滔滔不绝地告诉我:“你有所不知,华东政法大学的校长雷经天是周总理亲自签署的任命书任命的,我们馆还收藏了一把雷经天的手枪,我们举行活动的交谊楼是解放军进驻上海后的第一宿营地,和馆里收藏的《入城纪律》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认真听着她说的每一句话,从中寻找与总理相关的信息。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礼兵的护送下,我与参与活动的嘉宾和学生正式见面了。在主持人向我介绍周总理的曾侄孙女时,我满含热泪,她是我许久未见、日夜牵挂的亲人,看到她,我仿佛看到了总理,她就离我那么近,我很想拉着她的手问:孩子,一切都好吗?
当我听到中共一大纪念馆红色故事宣讲员向同学们讲述,“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同志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我就确信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周恩来这个光荣而不朽的名字。光荣,因为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过那么多巨大的贡献,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不朽,因为他遗留给世人的丰厚思想智慧将万古长青,他那忘我的奉献精神和热爱人民的高尚品格将永远激励后人踏着前辈的足迹不断前进。
我叫阿中,是总理的朋友,是他十分珍视的一件中山装……
供稿:中共一大纪念馆
作者:渠雨桐、赵嫣一、孙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