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征文展示

第三章 功以才成 业由才广——搞不定,找金大师

发表时间:2023-04-14

25岁获得上海市电工电子技能比武状元,32岁成长为宝钢第一批首席点检,35岁成为宝钢技能专家。现在,他是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工匠,也是上海市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他是金国平,扎根电炉24年的钢铁工人,同事们口中的“金大师”。

在洋专家面前崭露头角

“Mr. King,下班后共进晚餐吧。”来自美国PEC公司的SV专家蒂姆先生诚挚地发出邀请。“吃饭就算了,您还是多传授点这套装备的技术诀窍吧。”那时的小金,还是个毛头小伙子,腼腆而直接。原来,困扰蒂姆几天几夜的问题,被Mr. King一举拿下。

1994年,20岁的金国平赶上了宝钢第一座大型电炉建设的首班车。面对大量进口的洋设备和堆积如山的外文资料,和很多年轻员工一样,他有点蒙。“怎么办?学呗!”他白天一有时间就泡到图纸资料里,消化机组设备技术;到了晚上,便自学外语和自动化专业课程。很快他就从众多年轻员工中脱颖而出,成为中方项目调试团队一员。在设备调试的关键时期,他最多为5名外方SV专家当过助手。

连铸等离子加热系统调试过程中,SV专家蒂姆先生碰到了难题,在使用氮氩混合气体进行加热器起弧测试时,系统无法修改配比。这直接导致了调试进程中断。蒂姆先生反复检查几天均未能找出问题症结。蒂姆先生非常着急,中方因项目投运进度受阻也一筹莫展。为多名外方SV专家当助手的小金留了心。他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对控制程序进行消化分析,希望能从中发现蛛丝马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查验,他发现程序中少了一个小数点,程序在编译时产生了错误的执行结果。

就是这个小数点,让蒂姆锃亮的脑门上布满了“包”,也让小金在洋专家面前崭露头角。蒂姆和其他几位SV专家都对小金赞赏有加。就这样,蒂姆和这个年轻的“Mr. King”一起圆满完成了系统热负荷试车,结成了深厚的“跨国友谊”。

5年后,25岁的金国平通过层层选拔,代表宝钢参加上海市电工电子工技能大赛并摘得桂冠,成为宝钢当时最年轻的电气技师。

那时,在25岁的金国平的心中就洋溢着满腔的炼钢情。

搞不定?找金大师!

——“这个让我来试试吧!”

金国平主动请缨,提出了自主研制结晶器电磁搅拌核心逆变电源的想法。这套系统从法国引进,是连铸关键质量控制设备。由于设备老化,电源系统故障频繁,不仅影响生产,每年设备维修费用也是天文数字。“这可是老大难问题,注意控制风险。”时任分管设备的副厂长果断决策。因为这位副厂长很清楚,当时国内尚无成熟的技术和装备可以替代,而且天价引进设备的费用也让他囊中羞涩。

金国平关注这件事很久了。在进行充分评估后,他主动挑起自主研发的重担。然而,好事注定多磨,千辛万苦制成的样机,第一次工业试验就发生了模块击穿。样机下线后,连续3天,他吃住在现场,与制造方一同测试波形、分析电路,找出了驱动电路抗干扰设计方面的不足。经过优化,整套逆变电源装置第二次上机测试宣告成功。投用多年,这套装置“零故障”运行,并迅速推广到其他5套同类装置中。

——“快进厂,现场点检搞不定了!”

2013年的一个深夜,床头的电话又一次急促地把他叫醒:“快进厂,现场点检搞不定了!”等金国平赶到现场时,连铸机已连续3次开浇失败。故障总在钢水开浇不久后发生,有规律却又像幽灵一样一闪而过。

“碰到幽灵故障了!”金国平惺忪的双眼在钢水映照下瞬间明亮起来,“肯定是PLC网络通信受到了干扰。”他迅速做出判断。然而,现场通讯节点有几十个,分布在各个角落,一时半会儿根本找不出干扰源。他当机立断,一边通知调度做好浇钢准备,一边争分夺秒编写抗干扰程序,限制干扰影响范围。在钢水再次开浇前,他完成了所有程序处理,钢水开浇成功,生产恢复正常。

现场所有人均松了口气,而他却继续埋头寻找着干扰源,最终在几十个通讯节点中准确锁定干扰点,一举消灭了这起“幽灵”故障。

电炉炼钢对钢水物流顺畅性要求极高,产线设备发生故障,极易造成断流停产。为此,金国平没少半夜或节假日进厂加班抢修。由于技能精湛、处理故障快速,现场一碰到什么棘手的难题,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找他。渐渐地,“搞不定?找金大师”成为同事们的口头禅,他也因此成为众人眼中的“救火队长”。

从“我来试试”的主动请缨,到“搞不定?找金大师”的当仁不让,变化的是周围同事对他的认可度,不变的是他对企业的忠诚和担当。

创新,成了一种习惯

灵感,往往来自近乎痴迷的坚守。苹果落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看电影《地雷战》,孔利明发明了汽车电路短路检测器,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金国平的身上。

舰船阻拦索、大桥缆索、轮胎子午线等材料,需要超高质量钢种,而连铸轻压下技术就是控制这些钢种质量的关键工艺之一。从欧洲引进的轻压下系统却在这些产品试生产过程中暴露出精度波动大、稳定性差等一系列问题。

“现在的产品品种的压下量比设计能力扩大了一倍,这可能吗?”几乎所有人都纷纷摇头。

“干不出,就只能放弃这些品种,放弃这块市场。”产品工程师也很无奈。

“不行,就让外方来升级改造吧。”可咨询下来,改造费用动辄数千万,关键还买不到核心技术。

能不能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发挥设备潜能,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呢?金国平仿佛着了魔,天天跟踪分析系统运行参数和过程数据,反复将外方的控制和传动系统打开并深入剖析,甚至走路吃饭都在想着下一步的试验方案。

那天,很晚回家的他却碰上了堵车。当他汇入拥堵车流经过道路收窄处时,突然有了灵感:“能否把出口速度加快,采取可变速度控制呢?”通过拥堵路段后,他打开双闪灯,靠边停车,把这个设想记录下来。就这样,一项自适应辊缝变化的轻压下辊速控制技术诞生了。

这项技术由4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企业技术秘密组成,经济效益1367万元,荣获了全国发明展金奖。

近年来,金国平获得已受理和授权的国家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认定企业技术秘密24项,累计降本增效3000多万元。他连续两届获得宝钢股份专利创意奖,多项发明创新成果获得国际发明展、全国发明展、上海优秀发明选拔赛的金奖和银奖。

创新,已经成了金国平的习惯,融入了他的血脉。

百花齐放春满园

为了带动更多的人走上创新之路,2013年,在工会组织的鼓励和支持下,成立了以金国平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在这个平台上,他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成员承担或指导自主管理课题,参观发明展和博览会,开展各种技术交流和课题研讨活动,等等。这当中,每季度一次的工作室研讨会上,他都会和成员们相互碰撞,创新火花不断闪现,创新成果纷沓而至。

工作室成立至今,几乎每位工作室成员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累计取得各类创新成果38项,实现各类成果效益5536万元。工作室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上海市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及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称号。

如今,金国平又积极投身于智慧制造工作:电炉自动测温取样机器人、连铸结晶器自动加渣系统、电炉智能车间运行监控系统等。业精于勤,行成于思。金国平有一个梦想,他希望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打造智能化炼钢工厂,早日实现“有钱、有闲、有趣”的美好生活。

这个梦想,激励着他枕戈待旦、砥砺前行。

供稿: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