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征文展示

第一章 牢记使命 勇毅前行——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发表时间:2023-04-14

2022年7月25日3时13分,问天实验舱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23吨的问天实验舱与40多吨的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对接,是我国目前最大吨位的航天器之间的交会对接,也是空间站有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首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作为空间站的核心产品之一,对接机构的装调正是出自王曙群的团队。

王曙群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先后参与神舟、天宫、天舟、嫦娥等型号航天设备的科研生产和发射任务。30多年来,他就好比一颗“螺丝钉”,扎根在航天生产一线,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大国工匠,带领着一群匠人打造国之重器。

初心:选择航天就是一辈子的事

王曙群儿时跟着父亲生活在部队大院里,受到了军营文化的熏陶。后来,他回到上海报考学校时,毅然选择了149厂技校。1989年,王曙群毕业后,满怀着期待来到149厂上班,被分配从事工装磨具装配和维修的工作。

有一天,师父单培林让王曙群加工一个复杂零件。作为技校优秀的毕业生,王曙群觉得这并不是难事。接到任务后,他开始划线,师父在一旁默默观察,看到王曙群划完线就叫停了他,并亲自用工具重新划了一次线。

乍眼望去,两次划线并没有什么不同;可定睛一看,王曙群发现这是两条不同的线,它们之间竟有着毫厘的差距。师父告诉他,当差距累积后,它们可导致加工的零件有1毫米的误差。从这件事以后,王曙群明白了一个道理:航天容不得半点马虎,选择航天就意味着一辈子都要和自己斗争,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1996年,王曙群破格进入高级工培训班,在培训过程中正好赶上对接机构产品研制。他就此加入了中国载人航天研制、生产的战队,开始了他将要为之奋斗终生的对接机构装调之路。研制初期,由于很多工作都是首次,王曙群跟着老师傅不断探索,如“着了迷”一般,不停地装配、试验、分析、再装配、再试验、再分析……

在王曙群的心里,也曾产生过怀疑:不知道对接机构到底能不能做出来……但他的步伐从未停止。对接机构中的每一套单机必须经过各项试验测试,待合格后才能进行总装,其中有10大类31套单机还需经过热循环试验的考核,一次热循环就需37个小时的连续试验。为了保证试验的连续性和测试数据的准确性,他总是带领团队每次连续工作37小时。每当半夜睡意袭来时,他们就用冷水擦一把脸;饿了,就啃几块饼干。就这样,为了这31套单机,他们连续做了31次的37个小时的试验。

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3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首次完成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然而,在天宫一号发射前,对接机构在进行最后一项热真空试验过程中,发生了无法解锁分离的问题。一时间,技术人员无法判定问题的症结,大家陷入了迷茫。

王曙群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到了试验现场。通过系统分析后,他沉着冷静地列出了所有故障的可能性,逐一分析、排除,很快将问题定位在某装置中的一根传动轴上,判定该轴由于试验设备过载而造成了断裂。在顺利排除故障后,各项试验一切正常,天宫一号如期发射。

回首那段岁月,王曙群说:“我曾经失败过、气馁过,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坚持。”

奋进: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

截至2022年7月25日,从神舟八号至神舟十三号、天宫、天舟、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对接机构经历了14次飞行试验考核,并圆满完成了每一次交会对接试验任务。对此,王曙群说,只有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极致,才能保证每一项航天任务的圆满完成。

对接锁系同步性装调质量决定了航天员能否在太空中生存、能否安全返回地面,是交会对接任务中的重中之重。12把对接锁是对接机构中的关键部件,为保证对接、分离成功,不但相关各舱室的气体不能泄漏,舱与舱之间也要“天衣无缝”,而且对接时必须保持平稳、牢固,不能剧烈晃动。因此,12把锁的锁钩必须实现同步锁紧、同步分离,这就好比在太空中“拧螺丝”。经过多次试验,王曙群发现,分离姿态与设计要求发生了严重偏差。

从那天起,王曙群便和这个问题较上了劲。他走路时想、睡觉时想,有时在饭桌上还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比画。通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摸索,他终于发现,锁钩采用钢索传动,在大载荷下,钢索会变长,张力会下降,这就导致了锁钩无法实现同步解锁。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他马上提出了改变钢索旋向以及对钢索进行预拉伸处理的工艺方案,同时调整锁钩同步性的测量方法,一举解决了困扰对接机构团队近两年的难题。

而影响交会对接任务成败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对接机构中对接环的运动位置精度。王曙群通过对整个传动链的仔细分析,创造性地提出逆向调整方法——自上而下调整法,成功实现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在各种姿态下六自由度方向均能够实现交会对接的目标,一举解决了总装精度调整难的问题。

2021年,我国正式拉开了空间站建造的大幕。在一次次“太空之吻”的背后,王曙群团队每年要生产5到6套对接机构,同时还要保证一定的存量,形成了产品全周期生产模式。

王曙群说:“每一个做型号的航天人都明白,产品质量是产品生命的所在。无论是技术的提升还是技能人员的责任,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传承:从工作台走向“三尺讲台”

近年来,王曙群从工作台逐步走向“三尺讲台”,从一名“老黄牛”般的工人蜕变成一名“桃李满天下”的匠人。他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航天事业的同时,要加强推动航天技能人才培养,为航天带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年轻队伍。

2004年,中国启动了探月计划“嫦娥工程”。2005年,对接机构研制进入关键时期。王曙群所在的班组接到了新的“指示”,开展月面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的研制工作。要做到对接机构和月球车研制“两不误”,仅靠王曙群一个人肯定不行。

经过综合考量,王曙群大胆选用年轻人,挑选了3个90后作为月球车的主操作。建好队伍,王曙群便给他们上了“第一课”:他拿出了厚厚的三本笔记本,那是他研制对接机构10年来的装配“宝典”,给他们分享在对接机构总装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方法。同时,他还讲解了月球车的移动分系统、结构分系统装配中的重点和难点。就这样,他以“传、帮、带”的形式,让年轻组员在该型号装配方面快速成长。

夏巧伟是一名年轻技师。他记得入行那天,王曙群就对他说:“我们航天人可能十几年、几十年就干一件事,也不确定能够干成,所以你必须要真热爱,有情怀。”这句话,深深感染着夏巧伟和其他年轻人。

在做月球车环境模拟试验时,一个篮球馆般的实验室地面由火山灰堆积而成,足足有一栋三层小楼那么高,地面上还人为设置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沙坑、岩石等,人一踩上去,周围就会“尘土飞扬”,像极了严重的雾霾天。试验人员必须“全副武装”——佩戴防尘的“猪鼻子”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穿着防静电服等。

“我先试试。”王曙群一边穿戴装备,一边说道。一天下来,“奶奶灰”的发型让他年轻了一回,而脸上的“泥浆水”、身上的汗水已然被他淡忘了。

直到嫦娥三号发射的那一刻,夏巧伟才真正理解王曙群说的是怎样一种情感。那一晚,他作为发射场主岗在现场,当火箭载着玉兔号腾空而起、飞入云霄,现场所有人都在鼓掌、欢呼,夏巧伟更在心里坚定了奋战在航天一线的决心。

随着型号研制工作量的增加,对接机构总装团队也由十余人的小团队,陆续增加到三十余人。通过探索与实践,王曙群总结提炼出基于精准对接、筑梦空间的“五零三化”的卓越质量管理模式,构建了“两长九大员”的管理体制,实现生产操作“零差错”、测试数据“零疑问”、质量问题“零容忍”、在轨运行“零缺陷”的质量要求。王曙群所在班组也因此获得2018年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唯一获此殊荣的一线班组。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不仅仅是王曙群写在劳模创新工作室墙上的一句话,更是他作为一名航天一线工人的铮铮誓言。一批批航天人“脚踏实地”的接续奋斗,定能换来中国宇航员游刃有余的“仰望星空”。

供稿: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

作者:范文超